坤寧宮,內殿,新帝與剛剛晉級成為太后的慈安太后,此時正屏退了眾人,在內殿這邊商談議論著。
“母后,殉葬之事實為不仁。
太宗時,殉葬者不過數人,如今幾代相傳,殉葬之人已然過千之數,若是此風再不加以遏制,朕恐天下勳貴豪商效仿,實乃罪人矣。
此事難道沒有任何緩和餘地。
不能效仿前朝,以俑為殉嗎?”
最近幾天新帝除了因為先帝去世比較悲痛之外,也一直都在為殉葬的事而焦心不已,自開蒙所學的核心經義便是仁字為中心的他,當真是萬萬不願意見到有活人相殉。
可他剛剛登基,手裡根本沒有多少心腹,有些事就算他想做,但只要弊大於利,他手裡僅存的這點心腹也會極力阻止,此時他是真的沒有辦法,這才只能過來問太后。
希望太后能夠給點主意。
“皇兒,你要知道,本朝以孝治國,只要朝堂眾臣拿捏住君王孝之大義,那即便是仁字也無可奈何!
國朝大禮中,為父盡孝。
再怎麼做都是不過分的。
反倒是削減喪葬禮儀,是為不孝,你父皇不是隻有一個皇子,你下面還有七八個皇子,成年的也有三個,若你因此而擔上了不孝之名的話,那你日後皇位如何能坐穩?
若是你真的實在不忍心。
不如日後多給那些殉葬嬪妃死後哀榮,或者施恩於她們的母家。
皇兒,你要知道,你也得為你自己考慮考慮,為哀家考慮考慮。
你如果真的十分厭惡殉葬。
那可以先立下遺詔。
待你死後廢除。
如此也算為你兒消除了顧慮。”
慈安太后又哪能不知道自己兒子的性子,可是這件事上,她也無能為力,孝這個字眼,有時候既是護身符,也是枷鎖,只要輩分不是最高的,就很難不受這個字約束。
所以她只能儘可能安慰兒子。
並且寄希望於他能想得開。
可是有些事要是真的那麼容易想開的話,也就不會成為執念了。
這件事對於新帝而言,是與他內心深處最為堅持的仁字相違背的事情,是動搖他內心堅持的事情。
一旦他對此真的無能為力。
那他會有種信仰崩塌的感覺。
會覺得仁者無敵是假的。
所以他依舊面露悲痛的堅持問道:“母后,可是我不甘心這樣啊!
所有人都知道殉葬不好,上古哪位聖賢不是反對殉葬,可是他們那些個讀聖賢書的,此時卻為什麼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為什麼啊?
母后,我想要試一試!
至於之後會發生什麼,我願意承擔一切後果,我只想無愧於心。
若是此這件事我不去做的話。
我一輩子都得活在內疚之中。”
說到最後,新帝的左手已經緊緊攥住,內心的信念更是突然變得無比堅定,堅定的向上朝對抗,與那些個滿嘴禮孝之道的官員對抗。
而聽了他這番話之後,慈安太后總算再也繃不住,略為憤怒道:
“夠了,你不要那麼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