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帶領十餘萬人來到洛口,同行大將有楊注、楊公卿、郭士衡、郭什柱、董浚、張童仁、朱粲、王仁則等人。
瓦崗大軍在李密、翟讓的帶領下,也不下十餘萬人,大將有單雄信、徐世勣、秦瓊、程咬金、裴仁基、羅士信。
自從上次李密獻計擊潰劉長恭之後,翟讓便將瓦崗第一把交椅讓給了李密,尊李密為魏公。
同樣也在617年,李密帶領瓦崗軍在鞏縣城南郊外設立祭壇,祭天登位,國號西魏,年號稱作永平元年,定都瓦崗,授予翟讓司徒官銜,封為東郡公;任命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侯大將軍,就連新加入的秦瓊、程咬金二人也被封為了將軍。
西魏立國不久,又有山東長白山義軍首領孟讓帶領人馬歸附李密,河南鞏縣長史柴孝和、侍御史鄭頤獻出縣城投降李密,隋朝虎賁郎將裴仁基帶著兒子裴行儼獻出武牢歸附李密,瓦崗勢力一時大漲。
為了打壓翟讓時期瓦崗老人,李密大膽任用新歸附的將領,授予裴仁基為上柱國官銜,封為河東郡公,這一舉措無疑招致瓦崗舊臣不滿,翟讓心中也有氣。
過了一段時間,原鞏縣長史柴孝和勸李密道:“啟稟魏王,屬下這裡有一策,可助大王定鼎天下,不知大王可有意乎。”
李密驚訝道:“速速道來。”
柴孝和道:“關中以高山為屏障,以黃河為天塹,項羽離開這裡就滅亡了,劉邦在這裡建都就成功了。我的想法是,讓裴仁基鎮守回洛倉,翟讓鎮守洛口倉,您親自挑選一支精銳隊伍,向西突襲長安,關中現在兵少將寡,定可一戰而定。”
柴孝和看高居寶座的李密毫無表示,又繼續道:“一旦攻克長安之後,回頭再取崤山和函谷關,之後攻取洛陽,如此天下可傳楫而定,不知大王可有意乎。”
思考了良久,李密道:“你這個方略,我也想過,實在是個上策。但是楊廣那昏君還在,他手裡的軍隊還很多,而我們隊伍,大都是山東人,瓦崗舊部為多,並不都臣服我,在沒有攻克洛陽前,恐怕誰也不願意跟著我去攻取長安。”
頓了一下,李密繼續道:“瓦崗軍許多將軍都出身於綠林好漢,如果把他們留下,我自帶兵攻取長安,又擔心他們會各自稱王,如果這樣,就全完了!”
柴孝和一聽,就明白了李密不是一個雄才偉略的人,而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這空檔,被李淵撿了個便宜,輕鬆取了長安,攻佔了關中之地,讓其有了逐鹿中原的實力。
等李淵攻佔長安的訊息傳來,讓還在洛陽鏖戰的李密頓足捶胸,大呼可惜,於是更急於攻取洛陽了。
王世充帶領大軍來到洛陽,先於李密大戰一場,李密由於兵馬較少,王世充取得了大勝,李密殘部在度落水時柴孝和又落水溺死,李密大傷,發誓要為死去的兄弟報仇,於是又調集十萬大軍與王世充對峙與洛口。
雙方在洛口你來我往的大戰了一百多天分不出勝負,但是由於洛陽附近的糧倉都被瓦崗軍佔領,曠日持久下來,王世充糧草補給成了問題,軍心不穩,開小差的情況時有發生,屢禁不止。
眼看寒冬將至,李密這邊雖然糧食充足,但是禦寒的衣服一時間卻難以補充。王世充貫使陰謀詭計,派人秘密到李密的營寨,面見李密。
王世充使者對李密道:“我家將軍聽說魏王這裡缺少冬衣,洛陽庫房裡棉衣多的用不完,我家將軍想用棉衣向您換取糧食,您看成嗎?”
李密暗道:“王世充雖然也擁兵十餘萬,但是都是臨時抽調的,不足為懼,眼看此戰一時難分勝負,如果無棉衣禦寒,我軍將會大亂,不若先與他換,等攻下洛陽糧食還是我的。”
於是李密便答應了王世充的請求,因為缺少棉衣確實是瓦崗軍面臨的嚴重問題,所以瓦崗眾將也無人反對。李密算盤打得響,殊不知此舉卻幫了王世充大忙,糧食一到,王世充軍心大定,再也沒有開小差的現象,軍隊空前團結一致,瓦崗想要輕易拿下洛陽的計謀,估計要落空了。
正當雙方對峙不下時,在江都的楊廣又出了一個昏招,幫了李密大忙。
楊廣見王世充與瓦崗軍相持不下,便命人到軍前封王世充為大將軍,督促他儘快攻破瓦崗軍,好回師江都。王世充接到楊廣的命令,心中苦澀難明。
但是天使在側,王世充的力量還不足以反抗朝廷,於是不得不命令大軍強度洛水,才用突襲的方法進攻李密,但是被早有準備的李密打得大敗而歸。
手下大將楊注、楊公卿、董浚等與士卒搶渡浮橋時,落入洛水溺亡,所率軍隊被淹死一萬多人。因為當晚突降大雪,天氣嚴寒,回洛陽途中又被凍死幾萬人,回到洛陽的只有千餘人,王世充自縛雙手向皇帝請罪,被越王楊侗放了,王世充在洛陽又逐漸收攏了逃散士卒近兩萬人。
楊侗將守衛洛陽的大任全權交給了王世充,王世充接管了洛陽城的軍政大權,由於與李密換取的糧食足夠,踞城堅守,軍心又比較穩定,因此李密帶領大軍久攻洛陽不下,天氣實在太冷,最後不得不撤到洛河對岸,雙方再次對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