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給她美貌英武之姿,和所住宮邸日干行宮(“日”和“幹”乃是拆字法,即“旱”字),也算是力排眾議,對“魃女”這位公主略表敬畏吧。
再次解讀上面的那段奇文,大多數人或許都認為“魃女”居住在“赤水之北”,
然而怪怪卻不如此認為:既然居在“赤水之北”,那麼又何來“系昆之山,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之說?
如此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如果說“魃”先是住在系崑山,續之去幫助黃帝討伐蚩尤,最後居住在“赤水之北”,那麼系崑山上的“共工臺”又作如何解釋?
因為“共工”明顯在黃帝伐蚩尤之後(時間線不對),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共工應該是與顓頊帝(黃帝的孫子)大戰,最後撞倒不周山,但死活未知【(共工會在《山海經之三子傳說•山海鴻圖》卷中出場】
縱上所敘,得出判斷:《山海經•大荒北經•黃帝女魃》篇有誤,不是撰寫者有誤,就是傳抄者有誤。——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怪怪對這篇奇文是抱有懷疑態度的。
但如何讓這篇奇文變得合理呢?
怪怪也作了思考,感覺只要改動兩處,就會變得十分合理:
1、改“共工臺”為“蚩尤臺”。
在這篇奇文中,“共工臺”與它的內容格格不入,就好像一顆老鼠屎掉進一鍋粥裡一樣,而且接下來的故事內容只提到“蚩尤”,根本沒提到“共工”, “共工臺”自何而來?!
拿寫作文打比方的話,這就是作文跑了題,如果考大學,後果很嚴重,孟子很生氣,孔子更著急!
2、在“蚩尤作兵伐黃帝”句前,應該加上一個字。
加上一個什麼字?
“昔”字!
“昔”字一加上,後面的故事就全部變成了補敘內容,也就是“蚩尤作兵伐黃帝”等事都是發生在以前的事,同時也可以解釋“魃”居在“赤水之北”。
但“魃”居“赤水之北”也不是確定的,因為本文中有“魃時亡之,有欲逐之者”。
逐則逐也,可“魃”未必就那麼聽話,就真會回到“赤水之北”。
最後這篇奇文中“魃”也沒有結局,戛然而止。
“魃”最終到哪裡去了,不得而知。
但怪怪認為“魃”最後的歸宿就在系崑山,而且是因為鎮守蚩尤之故。——怪怪的構思由此而來,但蚩尤不是在系崑山被斬殺,因此以借元神說事,以符合邏輯。
按照這樣修改,這片奇文就順暢多了。
讀者君們不信的話,可以將 “共工臺” 改為“蚩尤臺”,然後在“蚩尤作兵伐黃帝”句前加一個“昔”字,讀一遍,保證順理成章,毫無邏輯衝突。
當然,至於系崑山究竟在哪裡?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五千多年的山海地理變化,或許只有老天知道!
中國的神話和歷史往往是雜糅溶合的,尤其關於一些偉大女性的記載,差強人意,
或許主要原因:一者是漢人的大男子主義作怪,二者故國地大物博,民族繁多,這才在各個民族的記憶流傳中漸漸變得面目全非。
但作為後人的怪怪覺得:歷史未必全真,神話未必盡假。
而對於那些神話中的偉大的女性,怪怪除了敬仰,還是敬仰,不敢有半點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