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怪異的大勝,雲晟自己都不敢置信,就更別說其他人了。
周劼管不了那麼多,大勝就是大勝,徵南軍還未抵達目的地,自己的鎮南軍就將敵人逐出了國界,如此戰功,必須上報。很可惜的是,自己也沒有親臨戰場,不然自己的功勳更大。雲晟大勝之時,他還在跟不少地方官員檢視郡城城防,能證實他不在現場的口舌太多,讓他實在是難以侵奪雲晟的戰功。
捷報傳到常山,溫澤和凌山河皺眉,因為這場大勝跟高遠風那邊一樣,極為離奇。都是以一旅之力,對戰對方聲名赫赫的大將統率的一路強軍,還獲得了決定性的大勝。
更離奇的是,都是皇甫纓一系。雲晟是高遠風的表哥。皇甫系的人難道都有戰神附體,有一手翻天之能?其中沒有詭異,明眼人誰都不信。
兩場大捷的訊息傳揚開來,常山沸騰,這讓溫澤等人再次心神不定。溫澤坐鎮中書省,凌山河執掌門下省,非常清楚,官方並未公示這兩場大捷,市井是如何知道的,且傳播得如此之快?還有一點,民間輿情將兩位年輕新秀誇成了‘神’,武功蓋世,文略驚天,作戰英勇,忠心耿耿,等等等等。
這是有人公然以輿論反逼王庭,不大大褒獎有功之士,將會寒了為國效命的志士之心。
各方調查的結果依次傳回常山,包括皇甫纓派出去的人。是的,皇甫纓也感覺有些不太正常。
好在都不存在弄虛作假,大勝也是千真萬確。
不過,關於渤海那邊,有兩點讓某些人心裡不喜。第一,高遠風的兵力遠遠不止他自己的兩三千人和牛棣的三千多人,而是高達一萬好幾。這事可大可小,因為滿編的話,高遠風和牛棣名義上可以各自招滿一萬人。可未經夏官府允許就擅自擴軍,有欺君之嫌。
第二,郭禮斌現身渤海,為高遠風出謀劃策,並親自上場協助高遠風作戰。訊息是這麼說的,但聽到訊息的人卻在自己心裡立即將兩人顛了個個。正九命太尉怎麼可能處於協從位置?真實情況應該是高遠風聽郭禮斌之令而行事。
想到高遠風突然蹦出來的那麼多軍隊,包括皇甫纓在內,周國上層都是心裡一緊。皇朝不經王庭,直接插手諸侯**務,這太不尋常了。
雲晟這邊到沒有太多異常,只能說雲晟走了狗屎運,於不可能的地點,燒了元武大軍的糧草。
獎功罰過,這是教義。遲遲不發褒獎,肯定是不行的。如何獎賞,卻煞費腦筋。因為都跟皇甫家沾親帶故,皇甫纓自請回避。
皇甫纓一去,凌山河呸了一聲,“虛偽。真要是如此大公無私,那何必以輿情倒逼?如今王庭不得不獎了,她倒來假惺惺地裝無私。”
溫澤搖搖頭,“沒有根據的事,不要亂說。議事吧。”
龍雲逸作為皇甫家的姻親,雖然沒有迴避,卻謹守沉默是金。如何褒獎,主要由溫澤、凌山河、孫沭陽三人提議,上報給周粲作參考。
周粲也不知是頭腦發昏,還是盡展其明主之胸懷,力主以最高規格予以封賞,任命周飛燕為徵東軍統領,重新組建徵東軍;升高遠風為鎮東軍統領,組建新的鎮東軍;升雲晟為鎮西軍統領,替換周飛燕的鎮西軍。以此補上四徵四鎮之缺。
暗中觀察的周王,再次頜首表示讚許。你皇甫纓要兵要權,我給,只要你能一心輔佐大周,為我開疆拓土就行。
中書省負責起草旨令。溫澤二話不說,一律照辦。
門下省的職責是稽核,有
(本章未完,請翻頁)
封駁之權。凌山河當即就要將旨意退回中書省。封駁的旨意還未出門,就被人擋住了。來者竟是周王身邊的貼身太監。
旨意到了尚書省,皇甫纓大為震驚,封賞太過了。一戰而頂格封賞,再戰呢?豈不是賞無可賞。尚書省是執行機構,沒有封駁的權力。但皇甫纓還是拿著旨令,找上凌山河、溫澤和周粲,直言獎賞過度了,請周粲收回成命。
溫澤的意思是事不關己,這事是殿下定的,他只管執筆。
凌山河撇撇嘴,沒有作聲。有周王做後盾,他不在乎皇甫纓的小動作。不管皇甫纓如何跳脫,總跳不出周王的手心。
周粲的說法,盡顯雄主的氣度,讓皇甫纓對他的感觀大為改變。周粲說:“姨奶奶,獎勵不重。我還嫌輕了呢。臣以忠心和大功報國,國自然要以士待之。我正跟中書令大人研討後續的獎勵方案,計劃以各軍所攻下地域的三分之一,作為各軍統領的封地。以此激勵各軍奮勇殺敵,開疆拓土。”
皇甫纓一驚,這個政策一旦公佈實施,各軍確實會拼了命地向外進攻。但是,各軍之間,很可能就不那麼和諧了。對於王室,這是妙計。對於各軍統領,就未必是好事。攻佔地域越多,遭到的嫉恨必然越強。
既然無法拒絕,皇甫纓就只好依令辦事,將周粲的旨意傳示各方。不過,她私下寫了一封信給高遠風,讓他不必貪圖封地。
皇甫纓發私信,被周王暗中監視個正著。周王不知皇甫纓心中說的是什麼,但對高遠風和皇甫纓的動靜卻留上了心。
皇甫纓給高遠風發信時,溫澤和龍雲逸也先後給溫超和皇甫繼發信。
溫澤信中的內容跟皇甫纓的差不多,叮囑溫超少立功。
龍雲逸的信似乎與戰事無關,要求皇甫繼儘快改姓。發完信後,又親自去找石明陽和皇甫瑜,說是已婚的女兒還住在孃家不妥,要求石明陽將媳婦接走。怎麼接走?當然是立即建一個石府出來。當時之所以婚後還住在自家,就是不知住哪?既然皇甫纓答應皇甫繼可以改姓石,石明陽自然不願意媳婦嫁進皇甫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