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一丸泥封函谷關,河洛地區去關中,函谷關是必經之路,當初秦國就是憑著函谷關的險峻,將六國擋在關外,想打就打,想退就退,最後活生生把六國耗死。
然而自從劉邦立朝之後,黃河水位就在不斷下降,河洛地區去關中,就不需要只走秦函谷關了,所以在漢武帝時,在新安縣所在,建造了新的漢函谷關,以阻拒東面的敵人,同時為了填補空缺秦函谷關的空缺,又在其和長安之間的中段修建了潼關,作為第二道屏障。
之所以沿著崤函道建立關卡,是因為關中地區是坐落在黃圖高原上的,這裡高原的獨特地形叫做塬,即頂端平坦,大的有村鎮大小範圍,兩邊都是斜著南北走向的陡坡深溝,形似山嶺,行軍打仗,都極受這種地形限制。
通行時走塬下,作戰時候就要儘量搶佔塬頂,居高臨下才好攻擊敵人,所以作為守軍,自然是早早在塬頂建立了工事營寨,以高度優勢壓制塬底想要爬上攻擊的敵人,這自然是相對容易的。
而塬底的守軍面對的困難就多了,首先塬底到塬頂,常常有幾十上百丈的落差,且很多地方坡度極為陡峭無法攀爬,兵士只能尋找坡緩的地方,冒著敵人的箭矢尋路,此時攻城器械也無法展開相助,可比攻城麻煩多了。
以當初六國聯手,尚且不能突破函谷關這條險道,當初劉邦從漢中打到咸陽後和項羽翻臉,也是憑著這條通道步步推進,讓項羽軍只能步步後退設防。
而這條路上的兩道關卡,潼關最險,後世渭南之戰,也是曹操想方設法繞開潼關,才擊敗的馬超,黃巢擊敗唐軍也是如此,單純想要硬攻難度極大。
之後防守潼關的軍隊,為了防止敵人繞後,設定了十二連城,將整個防線連在一起,才杜絕了個整個隱患,但此世的守軍還沒有這種被偷襲的經歷,雖然在袁熙的眼裡,潼關還是有其弱點的。
而第一道防線漢函谷關,雖然地形稍稍平緩,也不是單憑強攻能拿下來的,需要先拆掉塬底防線,才好進攻塬上,這也是為什麼袁熙坐鎮後方,並不急著催張郃的緣故,因為這個時候,越是心急強攻,越是損失大。
身為前軍主帥的張郃,自然也有自己的自尊,他拄著鐵槍,望著前方頭頂上的魏軍營寨,嘴裡嚼著草根,等苦澀的汁水刺激地口腔發顫,才將其吐到地下,吼道:“舉盾,上!”
兵士們紛紛將包著鐵皮的大盾斜斜舉到頭頂,踏著被前面兵士尋找的路線,嘗試對塬頂的曹軍營寨進行攻擊。
而頭上幾十丈高處,曹軍兵士正站在營寨柵牆上,拼命往下傾瀉箭矢和石塊,箭矢射在鐵盾上篤篤作響,石塊則是沉悶的噗噗聲,在鐵皮上留下一個個深淺不一的凹坑。
隊伍的最前面,十幾個兵士推著一座衝車,這衝車雖然有座蒸汽機驅動,但奈何坡度太陡,只能用人力輔助前進。
他們走的路線,是之前攻打的兵士踏勘尋找的,算是最佳的選擇,但饒是如此,這幾十丈的落差距離,衝車足足走了半個多時辰,才到了營壘門前。
此時曹軍卻是攻勢緩了下去,因為經過這半個月的消耗,他們的箭矢和石塊儲存,都已經見底了。
塬頂雖然佔據地勢之利,但黃土遍地,偏偏不好尋找石塊,且地勢險要的地方,後勤同樣也很有難度。
袁熙就是生生耗了曹軍半個月,他的策略,是先放棄塬頂,然後佔據塬底的深溝通道,深入阻截曹軍後勤,讓曹軍陷入了入不敷出的惡性迴圈。
如今經過半個月的拉扯,曹軍在塬底的防線幾乎全被拆爛,張郃看時機成熟,便果斷讓衝車上塬,一直推到了曹軍營寨前。
此時寨子裡面的曹軍將領也知道晉軍這次是來真的,紛紛大聲呼喝,放出號令,讓軍士列陣擋在寨門後面,等待晉軍突入的時候全力阻擊。
但晉軍卻不給魏軍機會,一輪手雷燃燒彈投擲後,寨門後面的曹軍潰不成軍,晉軍衝車趁機打破寨門,讓晉軍衝了進來。
在曹軍將領的命令下,防守的曹軍只得重新列陣,不情不願地上前阻擋衝過來的晉軍,他們前排用的是一丈多長的木製長槍,後排的人把長槍放在前面的人的肩膀上,準備隨時突刺。
第三排的人就比較麻煩了,為了防止刺傷第一排的人,他們只能將槍頭斜著舉高,隨時準備填補第二排計程車兵空缺。
至於槍桿下砸這種徒耗力氣,傷害幾乎沒有的行為,則是被嚴格禁止的,因為除了會干擾己方前排兵士外,對敵人的作用幾乎等於沒有。
這個時候,擁有衝車的晉軍士兵早有應對,他們將兩個衝車並排,然後猛推著衝了過來。在蒸汽動力和人力的雙重加持下,衝車如同怪獸一般碾壓過來,曹軍手忙腳亂地一手豎起長槍,一手去反推車子,卻哪裡阻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