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外在的條件,使得王蒙從小就耳渲目染,不但開拓了他的眼界,更是提高了他的書畫技藝。
然而,隨著王蒙漸漸長大,元朝政府對江南地區的統治日漸力不從心,農民軍起義時有發生。
由於政局不穩,元朝至元六年(1340年)左右,王蒙攜妻遁入臨安黃鶴山中隱居,過起了“臥青山,望白雲”的悠閒生活,有空就練練書法,作作畫。
抬頭便望山,低頭便見水。
王蒙的山水畫就更是出色,不僅寫景稠密,而且佈局大多重山覆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
同時代的著名畫家倪瓚就曾在王蒙的作品《巖居高士圖》中題詞讚道:“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由此可見一斑。
在黃鶴山中隱居了二十年之後,至正二十年(1360年),張士誠割據浙西,王蒙在時局稍穩之後,從山中走出,擔任了“長史”一職。
只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幾支起義軍又開始了爭霸江南,以至戰火紛亂,老百姓人心惶惶,王蒙擔憂時局,只得棄官再次歸隱山林。
這一次,他就是帶著家人和表兄弟趙麟一起前往黃鶴山中隱居,以避開紛亂的戰火侵擾。
只是這一路走來,看著空山寂寥,滿地落紅,心裡不免暗自淒涼,王蒙抬起頭來,聽著遠處寺廟裡傳來的鐘聲,忍不住長嘆道:
“菸草埋鴻鍾,劫灰隱金關。玉殿空明月,春潮去不還。十二白玉闌,當年有誰攀。”
走在他身邊的趙麟聽了,不由得苦笑一聲,開口勸道:
“叔明,如今時局不穩,戰亂不休,能遠遠避開已是萬幸,何故對宦途戀棧不去?”
趙麟是趙孟頫的孫子,和王蒙是表兄弟,同樣也是一名畫家。
他自小和王蒙一起長大,當然知道自己這位表兄弟此刻吟的這首詩的意思——
菸草把大鐘給埋沒了,發不出聲響,灰塵把金關掩蓋了,發不出光芒。這不就是在說他自己,一身才華被這紛亂的時局給遮掩了,沒辦法出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嗎?
他一直都知道王蒙的志向,或許是受到外祖父趙孟頫曾入仕元朝的影響,王蒙從小就希望自己也像外祖父一樣,也能入朝為官,造福百姓。
只可惜,時局動盪,戰亂交相興起,做官也是做不穩的,這長史一職還沒做多久,王蒙就只能棄官歸隱,再次遁入山中。
趙麟看著兩鬢斑白,就連頜下鬍鬚也有些花白的王蒙,不由得暗自嘆息一聲,自己這位表兄弟,也算得上是“時運不濟”了。
可在這樣的亂世之中,踏入仕途反而更加危險,做一個整日裡“芒鞋竹杖,閒遊山林”的隱士,不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