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早餐之後,安德里亞斯和向南打了聲招呼,就開著車子飛快地離開了。
收藏古董是一項耗資巨大的愛好,一般人承受不起,想要繼續堅持這個愛好,那就得努力賺錢。
安德里亞斯就是這麼做的。不止是他,漢斯先生、盧卡斯,以及F國的加利特和Y國的弗蘭克,都是這麼做的。
等安德里亞斯離開之後,向南在樓下稍稍歇了一會兒,這才上樓來到修復室裡,準備開始工作。
昨天的那幅元末明初畫家王蒙的《秋山蕭寺圖》已經揭裱完畢,而且畫芯上的紅色黴斑也已清除乾淨,接下來向南要做的,就是修補畫芯了。
這幅古畫,除了紅色黴斑問題比較嚴重以外,剩下的問題並不太大,只有部分位置出現了一個個小蟲洞,只要將它們修復好就可以了。
向南起身將盧卡斯托人採購來各種紙張分開,然後挑選了一種顏色、紋理與畫芯紙質相接近的紙張,打算用它來修補畫芯上的小破洞。
先將畫芯託好命紙之後,向南將陰乾的畫芯放在窗前,逆光檢查畫面由於年久失修導致的斷紋,然後他再小心翼翼地將補紙撕開,用1~2毫米細的宣紙貼在斷紋處。
這一步極需要耐心,稍有錯漏就有可能將潮溼的畫芯扯爛,不過對於向南而言,他最不缺少的就是耐心,做這種修補工作,他是輕車熟路,做得很是輕鬆。
將畫芯上的破損之處修復完畢之後,接下來就是將潮溼的畫面上牆繃平,進行全色接筆處理。
儘管向南曾經修復過王蒙的另一幅作品《稚川移居圖》,但他還是決定開啟右眼中的“回溯時光之眼”,再次觀摩一遍王蒙創作這幅《秋山蕭寺圖》時的場景。
事實上,無論是哪一個畫家,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他所創作的作品都是不一樣的,也許在創作的技法和風格上大同小異,但心境總是不一樣的。
想要完美接筆,那就必須深刻了解畫家在這幅畫時的背景、技法、筆法,甚至創作時他的心情好壞,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
別人沒有外掛,瞭解不到創作者太詳細的資訊,那是沒有辦法,向南能夠做到這一點,又怎麼會不願意做得更好一些呢?
全色完畢之後,向南調製好礦物顏料,然後深吸一口氣,開啟了“回溯時光之眼”。
……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已是三月初春時節,山上大樹的枝丫上開始冒出了嫩綠的新葉,路邊的野草也早已鑽出了泥土,在春風中左右搖擺。
只可惜了一場大雨,將滿枝頭豔紅的桃花打得七零八落,落了一地的緋紅。
已經年屆五旬的王蒙在心裡暗歎一聲,穿著蓑衣斗笠,步履蹣跚地朝著黃鶴山的方向走去,在他的身後,是同樣滿臉彷徨的家人。
王蒙出身是極好的。
他的外祖父是元代“楷書四大家之一”、創元代新畫風的趙孟頫,他的外祖母管道昇同樣是元代著名的女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除外之外,他的父親、舅父等長輩的藝術造詣都極深。
在外祖父趙孟頫建立的書齋鷗波亭裡,還常有文人墨客聚集於此,吟詩作對、品鑑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