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皇帝換了兩三個,正經的機會沒有,唐伯虎等來了人生的第三場突變。他被皇帝的叔叔寧王看中,聘請為幕僚,這次有貴人相助,一定要抓住翻身的機會。四十四歲的唐伯虎一下子年輕了很多,跟鄰居朋友嘚瑟了一番,家裡用不著的東西送人,風風光光的到南昌寧王府報道去了。寧王這次招聘的人可真不少,唐伯虎跟幾位買過他小黃畫的客戶一打聽,原來寧王要起兵造反。
唐伯虎不傻,必死無疑的事他不幹,找寧王請病假,寧王說他沒病,不准他離開南昌半步。唐伯虎也明白,自己知道的事太多,寧王不殺他都是萬幸了,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怎麼會放他出去亂說呢?他就瘋了,胡言亂語,自己打自己,吃屎喝尿,在王府裡裸奔,光著身子到大街上追趕婦女,寧王一看唐伯虎真有病,才放他離開。
保住了命,賣小黃畫攢的那點錢也沒了,而且名聲更臭,灰溜溜的回到桃花庵。唐伯虎想了想,老了,得挽回點文人的尊嚴,玩高雅的。他皈依佛門,自號“六如居士”,在祝枝山幫助下重修桃花塢,並表示餓死也不畫春宮圖了,還寫了《貧士吟》鼓勵自己,“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青山白髮老痴頑,筆硯生涯苦食艱。湖上水田人不要,誰來買我畫中山”,高雅的賣不出去,沒錢,窮得三天都沒升火做飯,他在這首詩裡卻微笑著說:“寶寶不餓!”
咬牙堅持了一年,在祝枝山等人的推薦下,唐伯虎竟被家鄉的父母官看中了,還跟著前後兩任知縣混日子,直到病死,這期間畫了很多山水畫,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都有收藏。
《春山伴侶圖》是唐伯虎這一時期的佳作之一,大石塊上,兩個小人盤腿而坐,一人面朝正面,另一人背對觀眾。土坡山石,枯木殘枝圍在小人外圈,人物身邊有老樹新芽,飽含春暖之意。中部曲欄掩映,山路迂迴,最右側有小瀑布,匯入溪流。遠景則為層疊的大山遮住了一塊小山峰,前面山勢巍峨,後面山勢陡峭,再遠處還有隱約山巒。筆法乾淨利落,景觀宏大,人物渺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有太多經過風浪的人,成功失敗之後都要窩在小小的角落裡回憶。
19、祝枝山
是唐伯虎的同鄉,叫祝允明,長像奇特,自己都嘲笑自己丑,右手有六根手指,故自號枝山,是明代著名書法家。
周星馳版的《唐伯虎點秋香》裡,陳百祥先生給觀眾的印象很深,他扮演的祝枝山還畫了“小雞吃米圖”。而真實的祝枝山的確沒有畫作流傳下來,但祝枝山在文學和書法方面多有建樹。電影為了突出唐伯虎的風流才子形象,祝枝山成了“最佳損友”。
實際生活當中,“吳中四才子”,祝枝山是老大哥,他比唐伯虎、文徵明都大九歲,比徐禎卿大十九歲。四人中,徐禎卿最小,早年考中進士,遷居順天府,去世的也早,關係一般。剩下三人,文徵明老實,唐伯虎和祝枝山倆人豁達任性,他倆最好。
唐伯虎12歲,在家鄉已有名氣,祝枝山主動拜訪,以詩相贈,開始建立友誼。他陪伴了唐伯虎一生,種種變故中,他都始終不渝地體諒和推崇唐伯虎,如今蘇州唐寅紀念館內有“海內知音祝允明”一句。
祝允明也是命運不濟之人,十九歲就中了秀才,參加五次鄉試,考了十五年才中舉人,六次參加會試都沒考上。他看兒子祝續都考中進士了,於是第七次參加會試,還沒考上。他才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的身份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年),當了廣東興寧縣知縣,第二年,唐伯虎從南昌寧王府回老家,他還出資幫唐伯虎修房子,又給唐伯虎介紹工作。嘉靖元年(1522年),祝枝山升任應天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
祝枝山科舉不順,縱情放浪,唐伯虎也陪伴左右。曾有記載,二人在雨中扮成乞丐唱戲,得了賞錢便青樓買醉。還有記載,某年夏天,唐伯虎拜訪祝枝山,看見祝枝山喝的大醉,赤身裸體揮毫潑墨在寫大字,也許是在模仿咱們前幾集講過的劉伶,天地是他家,房屋就是內褲,唐伯虎到他內褲裡來了。
祝枝山一生給別人寫了無數墓誌銘,為死黨唐伯虎寫得最用心,是學者們研究唐伯虎生平的重要依據。明嘉靖四年(1525年),祝枝山65歲,退休兩年多,看病吃藥,生活拮据。他天生傲氣不願接受施捨,文徵明的兒子只好在書房設定了上等紙墨,邀請祝枝山留下書法。祝枝山酒足飯飽,乘興寫下行草《古詩十九首》,精彩絕倫,文徵明的兒子順利的給他數額客觀的“潤筆費”。
秉正邪兩賦所生的李龜年、黃幡綽、敬新磨
【文字:使男女偶秉此氣而生者,在上則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凶大惡。置之於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痴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倡。如前代之許由、陶潛、阮籍、嵇康、劉伶、王謝二族、顧虎頭、陳後主、唐明皇、宋徽宗、劉庭芝、溫飛卿、米南宮、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雲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龜年、黃幡綽chuò、敬新磨、卓文君、紅拂、薛濤、崔鶯、朝雲之流。此皆易地則同之人也。】這個“易地則同之人”,就是指正氣、邪氣相互搏擊的情況下,所生的一類人,這類人身上既有正氣,又有邪氣,雖然他們的時代不同、經歷不同、機遇不同,但這些人的秉性是相同的,就是秉正邪兩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