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嚓”,黑暗之中傳來奇怪的聲響。
我倏地一驚,那是猛獸磨牙吮血之聲。
黑暗是最好的犯罪溫床,我懷疑,地毯之外佈滿了危險。那危險不單單來自於野獸,也有可能來自於一些披著人皮的豺狼。
我想站起來,奔向前去,為那舞蹈的女子擋風遮雨,抵禦一切突如其來的危機。
五道安全帶死死地箍著我的身體,只能徒勞地掙扎,急切間什麼都做不了。
“嚓嚓”,磨牙聲越來越近,越來越多,越來越響,已經連我也一起圍困其中。
琵琶曲調陡地激昂起來,鏗鏘開闔,鐵馬金刀,已經變成了一曲戰歌。
那雙腳舞動得越來越快,腳尖突然踮起,像芭蕾舞演員那樣,在地毯上快速旋轉起來。
我想為她鼓掌,手臂也被箍著,無法自由揮動。
“錚錚、鏗鏗、鏘鏘、噹噹”,琵琶聲激昂到頂點,琴絃全斷,一根不留。
自始至終,我都沒有看到舞者膝蓋以上的部分,更無法瞭解她的外貌是美是醜。琴絃一斷,舞蹈就進行不下去了,我一直期待的反彈琵琶舞也沒有真正出現。
那束光也消失了,不再有舞者,也不再有琵琶聲。我眼中能看到的,只是一塊空著的彩色地毯。
“這就是你要我看的嗎?”我高聲問。
“對。”胖子回答。
“反彈琵琶圖在哪裡?舞伎在哪裡?”我又問。
胖子在黑暗中反問:“你只關心那個嗎?其它沒有什麼要說的嗎?”
忽然之間,我啞口無言,無法回答胖子,也無法追問下去,而是在心底自問:“是啊,我只關心反彈琵琶圖嗎?只關心那能夠以‘反彈琵琶’的曼妙身姿進行表演的舞伎嗎?這一切的背後,我到底在追尋什麼?是不是過於追求表象的東西,而忘記了真正的目標?”
我到敦煌來,起初的目的是為了追尋懵懂的記憶,藉此揭開自己的身世。可是,當我日日沉湎於描摹反彈琵琶圖時,卻漸漸陷入了一種新的困頓。遠離港島的打打殺殺,進入敦煌的沉默寧靜,是正確的抉擇還是誤入歧途?是離目標更近了還是離夢想更遠了?
“舞蹈永遠不會結束,就像莫高窟永遠不會坍塌毀滅一樣。變的是人心,不是歲月;變的是江湖,不是本源。有些人即使金盆洗手,其心卻仍在江湖;有些人身在江湖,心卻渺遠高潔,出汙泥而不染。也許,你要追尋的,一直都在你心裡……”胖子的聲音變得飄忽不定,充滿了玄學意味。
我凝視著那塊彩色的地毯,漸漸覺得,那只是舞者表演的舞臺,它在那裡或者在別處,都不代表任何意義。就像舞者有沒有表演“反彈琵琶”都已經無所謂,那種舞姿一旦繪上了莫高窟的石壁,就已經永恆。
“追尋反彈琵琶的意義,莫如追尋當日將這一形象描繪於石壁上的人——追尋那人心中的想法?”我沉思良久,終於得出結論。
“只對了一半,人與環境密不可分,畫師有那樣的想法是社會環境造成的。真正應該追尋的,是那個年代的真相。所有人都本末倒置,所有人都刻舟求劍,再多我們兩個,有意義嗎?”胖子微微喟嘆。
在我眼中,那地毯化成了飄浮的彩雲,慢慢升空。
“它教會我一個道理——物極必反,而這個‘反’並非逆向發展,而是在巔峰之上又開啟了一扇嶄新的門戶,通向新的世界。正如哲學理論上所說,量變產生質變,而在無數質變的基礎上又形成巨大的量變,展開新一輪質變,如此迴圈,往復不已。在我看來,反彈琵琶的舞伎是一個經典的符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找到那扇讓有緣者‘從量變到質變’的門戶。”胖子說。
彩雲飄散,萬籟俱寂。
當我屏住呼吸向虛空之中諦聽時,似乎有兩扇大門轟然洞開。我能感受到古洞深處略帶腐朽氣息的空氣開始緩緩流動,無數靜置萬年的塵埃因空氣流動而瞬間飛揚,又飄飄然落下。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無窮無盡……”我瞬間記起江湖古語。
世人仰望莫高窟時,以為這裡、這些壁畫、這些佛像就是莫高窟的一切,其實不然。古人集萬眾之力與數百年之功早就莫高窟,絕對不是為了簡單地展示繪畫技巧,而是——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但就像初學游泳的人那樣,僅僅能在水面上浮游,卻無法一個猛子扎到最深處。
知識與見識所限,我對莫高窟後面隱藏的秘密無法描述,也無法想象。
與那些大秘密想比,世人津津樂道的反彈琵琶圖反而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正是我想告訴你的,大浪淘沙始見金。既然你已經領悟了,那麼其餘的影像,已不重要。”胖子說。
“有一扇門開了。”我說。
“是啊,有一扇門開了,但它開在何處呢?是在鳴沙山深處嗎?如何才能找到它?或者,它是開在某些人內心深處的,根本無路抵達。”胖子回應。
“那扇門就在……”我閉上眼,莫高窟的一切在我腦海中飛速旋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