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4 來回 (第1/3頁)

剎那間,許問的心跳比之前更快,但下一刻,他就冷靜了下來。

他似乎想起了許問問他的問題,開始對他解釋起了黃楊巧究竟是什麼。

跟許問的所知完全不一樣——當然也跟萬物歸宗描述的沒一點關係。

秦天連說,十八巧發源於戰國時期,是最早的木工技藝之一,據傳是魯班親傳,但放到今天當然是沒有證據的。

它是木工最本源、最初始的技巧,據他研究,其實並不是某個固定的人創造的,而是許多工匠智慧的結晶,一代代進行收集與整合。

十八巧完整出現,約在宋朝年間,由一個名叫“巧匠會”的工匠組織結集,私下流傳。

但流傳到明朝,十八巧就已經開始佚失,開始變得不再完整。

這一方面是因為歷經了戰亂,很多東西自然流失,另一方面跟工匠內部的思想也有關係。

十八巧是工匠基本功,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難練。

正常工匠完全掌握其中一種,至少就要花上十年時間。

掌握一種之後,再學其他的相對會比較簡單,但前後通常也要超過二十年。

那時候人的壽命才多久?

用二十年時間來磨基本功,怎麼可能?

這二十年,不做活、不養家、不吃飯了?

最最關鍵的是,十八巧很強,但實用價值並不大。

打個比方來說,它能把一件作品做到十分,但通常到八分,就已經是極具藝術價值的珍品,普通人的需求更是連六分都不到,只需要滿足基本的使用價值就行了。

把作品打磨到那種程度,真的有必要嗎?

當然,在少部分工匠群體裡,他們視十八巧為自己的驕傲,立志要用畢生之力,來做出十分的作品。

但這部分人畢竟太少了。

而從明朝到清朝,新舊技術更迭極快,各種高難度、高精度的作品都從不可想象到可輕易實現了。

配合這種更迭,從官方到民間的審美也日益趨向繁複化、精緻化,十八巧這種化繁為簡,大巧若拙的審美風格與技術要求越來越不受歡迎。

到清朝中期,十八巧就只剩下了五巧,剩下十三巧也不能說消失,可能在某些工匠傳承裡還留有隻言片語,但完全蒐集齊全變得更難。

據秦天連所知,至今也沒人做到這樣的事。

秦天連的信不長,但關於十八巧的來歷卻說得非常詳細,很有點老師對徒弟上課時的感覺。

許問看著卻有點失望。

不對,也不能說是失望,畢竟從這些內容裡,他確實學到了不少東西。

但是這“上課”的語氣,確實一點也不像連天青。

太細緻、太友好了。

最新小說: 吃美女總裁軟飯的我,竟然成神了 戰神之下 人在陽間,你說我陰司當差十年? 重生七零嫁軍官 這個明星正得發邪 袖月段子集 夏歇 龍婿當道:我的白富美老婆 好煩,錢總是花不完 修真狂龍在校園 重生肥女非等閒 地下情:寶貝,你真甜! 重生之改天換地 重生七零,極品老婦靠空間洗白 簽到從鄉村種田開始 重生薔薇歲月之1979 霍總,養妻已成癮 日漸崩壞的高中生活 森羅域 今夜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