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不是來搶地盤的,他們是來搶人搶科技的。
訊息傳回洛陽,百官惱怒,呂布嘆氣。
然而,這一次呂布卻並沒有惱然去開戰,反而是退縮領線。
當然,不是指軍隊退縮,而是將百姓全部遷移。
羅馬人之所以得逞,完全是掌握了他的弱點,是拿百姓威脅才得逞。
既然未來是東西大戰,那邊沿一帶,就不能再有百姓存在。
除此之外,紅海大峽谷也要駐兵,防止羅馬繞到後方。
呂布並不急,就算羅馬搶到了一些裝置和技術人員。
但想要堪測本土石油以及各類創造,都是需要大量時間的。
兩三年內,呂布相信完全不會有太大作為。
待他儲備足夠多的炮彈,便是大舉下推。
面對呂布的方案,司馬師找不到突破口,只得退兵。
下一次,可以選擇另外的突破口再作打算。
而實際雙方交戰,羅馬犧牲了近兩萬士兵。
華軍死亡人數,頂多不過三千。
而且這些人實際上大都是奴隸軍,但羅馬人殺了三萬以上百姓。
在回報軍情之時,司馬師不僅將這些人頭全部算作軍功,還將其誇大到了十萬。
也就是說,他們這一戰,犧牲了兩萬士兵,但斬殺了十萬敵寇。
除此之外,還搶了數百名漢人工程師以及大量的鑽井裝置。
這些事物的價值,不可估量。
反正羅馬通訊落後,也查不到具體前線戰事,隨便他吹。
馬克裡努斯也需要一場大勝來樹立他的威望,如何不是全國鼓吹。
司馬師帶來的大型運輸船他看過,如果這就是華國的科技,馬克裡努斯知道羅馬當真差得太遠。
但若有了這批石油裝置以及工人,那他的大羅馬帝國也能夠擁有石油。
有了石油,他也能造這樣的大型軍艦。
以他大羅馬上億人口,如何不能與華國對抗。
是的,若論總人口,哪怕呂布鼓勵生育,目前總人數也比不過羅馬。
公元前兩世紀到公元二世紀,是古羅馬最巔峰的時期,其巔峰時期有1.3億人口。
他們有大量的異族奴隸,這些奴隸修建了太多的城堡、道路、碼頭、水渠等。
現在是公元三世紀,羅馬雖然有所衰敗,但底蘊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