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陳默詳細的請教了陸俊有關慕容雲海家搞的貸款公司,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這種公司美其名曰是p2p,實際上,其實本質上就是高利貸。”
陸俊道:
“P2P在華夏,是偽命題。
為什麼是偽命題?
因為這個行業存在2個根本悖論,導致無法正常存活。
第一個悖論,必須剛性兌付,投資人不接受承受風險。
按照正常的P2P模式,交易是人對人的,應該是投資人自己決定投不投借款人,投了之後,錢要不回來,風險應當自己承擔,平臺不承擔兌付義務,國家也不允許P2P剛性兌付。
但我們都知道,這在華夏,行不通,投資人會搞死你。
所以平臺要活下去,必須剛性兌付。
一頭是剛兌不合規,一頭是不剛兌會死,這是第一個悖論。
第二個悖論,投資收益與風險的逆向篩選矛盾。
一般P2P給到投資者的收益在8個點以上,高的十幾個點的也有,再加上獲客成本,運營成本,工資支出,資金通道成本,保證金等等一系列成本,P2P平臺的資金成本基本都在20%以上,更高的也有的是。
那麼問題來了,P2P平臺以20個點以上的成本搞來的資金,需要以多少的價格放出去才能有的賺?
考慮到部分壞賬的情況,這個數字應該是30%以上的年化。
如果對企業融資這個領域有所瞭解的人,應該知道,這個融資成本,正常企業是不可能接受的,因為連毛利都賺不回來,現在實體經濟這麼不景氣。
正常經營的企業不會要這種錢的。
那麼問題來了,肯接受這種必然換不上的費率的錢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貨色?他們的資產質量如何?
一頭是投資人要高收益,一頭是投資標的高風險,這是第二個悖論。
由於上述兩個悖論的存在,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量的P2P平臺,為了活下去,實質性違規操作,搭建資金池,借新還舊,走向龐氏之路。”
陳默恍然大悟道:
“就是拿新使用者的錢,給老使用者支付利息,然後本金自己公司拿著花唄。
這玩意,不應該死的很快嗎?
怎麼到現在還有人在玩?”
陸俊搖頭笑道:
“默師,這你就有所不知咯!
原本P2P行業,在2017年初就該全員覆滅了,因為那時候整個經濟下行厲害,壞賬頻發,而且由於早期P2P都是大額投資標的,一個標的初風險,一個平臺爆炸。
更要命的是,大額標的,也玩不轉了,那個時候國家要求P2P限制標的規模,企業標的不能超過100W,個人標的不能超過20W,限期整改。
眼看著P2P就要因為資產不合規,且違法資金池(為了覆蓋掉壞賬標的的借新還舊)被一鍋端,但同樣是那個年代,一個神奇的物種興起了。
網際網路小額高利貸。
那個時候還不是714高炮,而是1000到3000元,1到3個月,月費率6%到15%的普通小額高利貸,又叫現金貸。
大量資產慌,且資產不合規,且資產有問題的P2P公司,開始轉做現金貸,P2P籌集來的錢,都拿去放現金貸了。”
“那個時候,現金貸市場還是一片藍海,大量的底層同胞還沒有被債務壓垮,他們還是正常的藍領或者小白領或者大學生,他們一個月的正常收入也有3到5千元,買個蘋果借個現金貸,分個3期還上,壓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