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得正月十六辰時,雖然是早上七點,但是冬日天短,此時天才微微亮。
朱瞻基先帶著兩個弟弟朱瞻埈和朱瞻墉以及其他宗室去皇城西南的社稷壇祭天,再到東南的太廟祭祖,隨後才回到奉天殿,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向朱棣拜別。
宮中的歡送儀式並不長,出了奉天殿,朱瞻基又帶著兩個弟弟向淚流滿面的張氏跪拜,然後登上了朱棣的御輦。
鼓樂爭鳴,莊嚴肅穆,宮城和皇城的大門中開,上萬人形成的儀仗在承天門外組成了送行的長龍。
應天府的百姓都是早就知道了這一天太孫將會出海,出行隊伍經過的大街,道路兩邊都擠的水洩不通。
隊伍按照嚴格的順序,當先的是錦衣衛和內監的儀仗,然後就是朱棣和朱瞻基坐的御輦。御輦後面是宗室的位置,然後是文官,武官的車隊。
在他們的後面,才是各國使節的車駕,不算護衛的儀仗,也扯出了兩三里地。
一直到午時,車隊才行到閱江樓碼頭。
擺好儀仗,上百名內監在王彥的帶領下,宣讀了《太孫出海書》,有他們的傳播,碼頭周邊的數萬人也都聽清了這篇聖旨。
隨後朱瞻基率領宗室和下屬高階官員向朱棣跪拜辭行,當他們起身之後,朱棣親手拉著朱瞻基的手,接受了現場數萬人的跪拜。
馬上要登船了,朱棣這個時候也有些真情流露,感慨地說道:“此行一去萬里,風雨難測。吾孫當以身體為重,我在應天等著你安全回來。”
“孫兒當以國事為重,為我大明開疆拓土,將萬里河山獻於皇祖。”
鼓樂響起,碼頭上響起了詩經國風篇的秦風章裡面的無衣,這也是古代一千多年一直流行的軍歌。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在這雄壯的歌聲中,朱瞻基率先登上了橫舟搭建起來的浮橋,走向了江中間停著的他的旗艦大寶船。
整個登舟行動一直持續了半個時辰,所有人都上了各自的船,然後就是禮炮聲響。
在禮炮聲中,朱瞻基的旗艦上面升起了大明的皇旗,國旗,軍旗。
朱瞻基一直站在旗艦的甲板上,向岸上送行的百姓揮手致意。
當所有人登船之後,旗艦上的三百水手共同絞動了五個絞盤,將數千斤的鐵錨提了起來,其他水手則開始升帆,然後調整了帆向,正式起航。
從應天府出發的艦隊只有不到一小半,主要是各軍的將領和使節。
到了新江口水寨第一艦隊的海軍才會加入了起航的行列,但是這些人仍然只有一小部分,船隻也只有三百艘。
當艦隊到了寧波,那裡有大批的商船,運輸船,還有第二艦隊計程車兵加入,艦隊的船隻數量將會達到七百艘。
還有一批船是在泉州府,那裡有差不多兩百艘運輸船和戰艦,最後一批船是目前在交趾等待的將近一百艘運輸船,他們負擔著運輸糧食的重任。
這次出海的十萬人,一天就需要最少二十萬斤糧食,按照兩年的時間來計算,就需要一萬萬多斤,將近十萬噸。
船隊這次出行光是從交趾就調糧五萬噸,然後其他各國也會賣糧給大明,湊夠十萬噸。
而且大明還跟榜葛刺,溜山等國也達成了購糧協議,他們已經為大明的船隊都準備好了糧食,只等船隊的到來。
等於說,一直要到交趾,所有的船隻才會全部加入進來,也就差不多湊足了這次出海的上千艘船隊。
如此大規模的船隊,當然不可能一起航行。光是這些船集中在一起,船與船之間還要留出安全距離,這恐怕真要形成一片海上城市了。
船隊將會分成前軍,中軍,後軍,每一部分之間相隔兩三日的行程,這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範颱風。
雖然司天監和幼軍包括從各地沿海招募的漁民都能觀測天氣,但是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分成了三批,連綿數千里長。
出發之前眾人都忙碌不已,但是真的等到上了船,除了那些航海任務在身的船員,大部分人都空閒了下來。
朱瞻基的旗艦又進行了一番改裝,為了安全起見,船體犧牲了載貨量和載重量,各個部位都加固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