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路上走走停停,楊軒的速度並不算多快。
他正好藉此機會看看大明百姓的生活狀況,順便治病救人。
於是,這一走,就是兩個月。
八月,他到達了山/東樂安。
反正也繞不了多少路,正好去看看小老二。
半個月後,他到達了京師。
他並沒有去京師的長平侯府,而是租了一個帶院子的店鋪。
他準備在這裡開一家醫館。
趁著裝修期間,楊軒便在京師閒逛了起來。
京師的變化並不大,一直是那樣的繁華。
要說和他沉睡前有什麼不一樣的,那就是人更多了,尤其是來自西方的白人。
還有一些貴人出行的時候,身後跟著黑人,百姓們都稱呼其為崑崙奴。
好似帶著崑崙奴就是身份的象徵。
其實不止京師有崑崙奴,其他地方也有。
楊軒前來京師的路上就遇到過不止一次。
主要是一些地主家裡有。
用來種地種棉花。
因為楊軒當初推行的政策,導致地主們地越多,收益就越少。
相比於用佃戶,地主們更喜歡用崑崙奴,只要給一口飯吃,就能一直給他們種地,相比於使用佃戶的成本,直線降低,而且還可以隨意懲罰,就算是打死了,官府也不會管這事兒。
畢竟崑崙奴是從海外買來的奴隸,並不是大明百姓,不受大明律法的保護。
而且,在大明人的心裡,並沒有把崑崙奴當人,只當做是蠻夷、牲口。
畢竟在儒家文化中,不受教化的都是蠻夷。
更不用說這些黑不溜秋的東西了。
楊軒在來京師的路上,只是粗略看了看,就發現被販賣到大明的崑崙奴不在少數。
這讓他的腦海中浮現了幾個字——黑奴貿易。
被販賣到大明的崑崙奴一多,佃戶就租不到地種了。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