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于謙心中欣慰。
他知道朱見深以後會是一個強硬的帝王,但並不希望他好大喜功。
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便好。
就比如漢武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打了幾十年,很提氣,讓‘漢’這個字成為了一個民族的名字,但其治下的百姓卻苦不堪言。
偌大的一個帝國,瀕臨崩潰。
若非其暮年幡然醒悟,這歷史真不知道會走向什麼方向。
太宗皇帝修《永樂大典》、大興土木遷都、五徵漠北等,皆是耗資甚巨的事。
不可否認,太宗皇帝也是有些好大喜功的。
永樂朝的百姓,說實話,日子真的好不到哪裡去。
戰爭,帶來的從來就只有傷痛。
但如今的于謙早已不是剛中狀元時的那個愣頭青了。
他知道,有些仗不得不打,有些代價,不得不付出。
當然,心中對於太宗皇帝的那些評價,于謙是不會當著朱見深的面說出來的。
雖說于謙是朱見深的老師,但太宗皇帝是朱見深的祖宗。
當著人家的面說他的祖宗,這不是罵人嗎?
“陛下你說的對。”
“所謂的盛世,從來都不是百姓的盛世。”
“但盛世,卻是百姓所造就出來的。”
于謙認真點頭,看著朱見深道。
朱見深不再言語,微微沉默,心中也不知在想些什麼。
于謙見此也不打擾朱見深思考,對方正在消化所感悟到的東西。
又走了一段路,朱見深問起了朝廷分地的事。
老賊已經當了攝政王,為什麼還要打著他的名頭做事?
“正如我們之前所分析的那樣,他不敢讓陛下失蹤的訊息洩露出去。”
“以陛下的名頭做事,就是讓天下都知道,陛下就在京師。”于謙解釋道。
朱見深聞言輕輕頷首,但還是覺得有些不對。
以老賊的野心,怎麼會白白把這名聲讓給自己。
這不是助長了自己在民間的威望嗎?
怎麼想,老賊都不應該這麼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