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如今也不年輕了,將近六十歲的人。
由於常年在海上漂泊,落下了一身的病。
兩人再次見面,像是有說不完的話。
為了能好好敘舊,楊軒把鄭和直接拉到了侯府。
並讓人準備了一桌的好菜。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話匣子一開啟,兩人便滔滔不絕的說了起來。
“三寶啊,你現在也到了該頤養天年的時候了,就別再想那些事兒了。”
楊軒說道。
“侯爺,三寶一介殘缺之人,幸得太宗看重,才有今日。”
“下西洋,不僅僅是我的夙願,也是太宗的心願啊!”
“現在,我只想以這殘缺之身,再下一次西洋。”
鄭和追憶道。
自永樂二十三年第六次下西洋回來後,他就再沒出過海。
朱高熾繼位後,就停了此事,也沒有提起過。
主要是那個時候,事情太多。
朱老四留下的一攤子事,需要朱高熾去處理。
但朱高熾在位的時間太短了,鄭和根本就沒有機會。
朱瞻基繼位後,要忙著處理老爹的後事,鞏固皇位,繼續老爹的事業等等。
事情也不少。
鄭和就這樣沒了下西洋的機會。
楊軒看著鄭和眼中對大海的嚮往,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以他對鄭和的瞭解,若是不能再下一次西洋,恐會成為他的遺憾。
當!
楊軒放下酒杯,對鄭和道:“現如今,大明國泰民安,朝廷穩定,有精力安排一次下西洋。”
“你之心願,我懂,我會給陛下上一道摺子,請求他同意你出海的。”
“順便再看看趙王如今過得怎麼樣。”
“三寶在此謝過侯爺。”
鄭和舉杯敬酒感謝。
他是發自內心的。
“你我都認識這麼多年了,說謝,就太過生分了。”楊軒笑笑。
聞言,鄭和也跟著笑了笑,心中湧過一股暖流。
……
既然答應了鄭和,楊軒就肯定不會食言。
沒多久,他就寫了一份摺子,讓人快馬送往京師。
這幾年,朝堂上下的注意力基本上都在大明國內。
對海外沒有永樂年間那麼上心。
這不是一個好現象。
海外是不能放棄的。
朱瞻基在收到師叔祖楊軒的摺子後,發現自己這幾年,確實疏忽了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