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張玉並沒有因此就得意,他很低調,不少人上門拜訪,都被他謝絕了。
越是風光的時候,就越要小心低調。
史書上早就寫的明明白白的。
這大半年來,楊軒過的很是悠閒。
朝廷上的事,也不怎麼過問,平時就是帶著安慶和秀禾到處走走逛逛,或者去雞鳴寺找老和尚姚廣孝聊天。
畢竟,朱棣的手段也不差,朝政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若是想搞事的時候遇到阻力,他就挑撥太子黨和漢王黨鬥起來。
自己始終處於裁判的位置。
就如此,時間來到了永樂四年。
下西洋的一切事宜都已準備好。
朱棣最後在御書房召見鄭和,一臉嚴肅的看著對方。
“三寶啊,此番出海,一定要為我大明探明航路,朕對此可是期望頗深。”
支援鄭和下西洋,朱棣可是揹負著巨大的壓力。
朝廷上下很多人都在反對,說這是違背祖訓。
畢竟老朱可是下了片板不得下海的禁海令的。
就這,讓朱棣很是頭疼。
不過他心中清楚。
不少官員和沿海那些走私的商人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朝廷開海,勢必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這和祖訓的關係不大。
對於反對自己的官員,朱棣都記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準備以後讓錦衣衛偷偷的查。
但,此次出海,若是不能給大明帶來足夠的利益,那麼反對的人就會更多。
以後再想出海,遭受到的阻力,將會更大。
鄭和明白朱棣承擔的壓力,所以他堅定的表示,自己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況且,出海也是他自己的夢想。
朱棣沒有再說什麼,只是輕輕拍了拍鄭和的肩膀,以示鼓勵。
“楊軒,你不是有什麼要交代的麼,一起說吧!”朱棣看向一旁坐了很久的楊軒,道。
聞言,楊軒看向鄭和,隨後從懷裡掏出一本冊子。
交到鄭和的手中。
“此次出海,若是遇見這本圖冊上的東西,一定要帶回來。”
“尤其是玉米,紅薯,土豆這三樣東西。”
“可以解決我大明的糧食問題。”
楊軒語氣鄭重的給鄭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