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悔恨聽了董卓的意見,還是悔恨先帝用了劉儉,亦或是他重用了這些朝廷中的公卿貴族?
反正他覺得他信錯了所有人人,這大漢朝的臣子,沒有一個是可信的。
他劉辯走到今天,全都是被這些臣子給坑害了。
除了劉辯過的心驚膽寒,夜不能寐,他的母親何太后也是天天以淚洗面,現在長安成了這種局面,何太后也自然知道他們母子將面臨巨大的危機。
可是如今放眼四顧,除了那些公卿之外,他們母子沒有一個可以信任,但是那些公卿現在自顧不暇,又哪有多餘的精力來保護他們母子。
最終,王允和楊彪上奏,要求劉辯拿出帝王的威嚴,駁斥這些諸侯王和漢室宗親,命他們立刻返回到各自的轄地去,不要在都城境內逗留,不然統統以謀反之罪論處。
所有人都知道這樣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王允和楊彪依舊是堅持這樣做。
詔書發下去之後,漢室宗親們並不著急,他們只是繼續陳書,甚至有的人還寫血書,以死上奏,向著城中飛箭傳書。
總之,還是那句話,皇帝不見他們,他們就不走!
沒過多久,就見朝廷天子的案上,到處都堆滿了諸侯王的上奏。
整個桌案几乎都要被諸侯王和劉氏宗親的上奏給淹了。
而少年劉辯看著那些上奏,則是雙眸赤紅,雙手不住的發抖。
他恨不能將這些寫奏疏的人統統千刀萬剮,一個不留。
但是很可惜,他現在沒有權力能夠殺這些人中的任何一個。
他所能做的事只有一件事,就是繼續下詔書,嚴格勒令這些人立刻返回轄地。
但是又有誰能聽他的呢?
在種種無奈之下,劉辯只能召開朝會,召集手下的一眾大臣,商討這件事究竟應該怎麼處理。
以荀攸為首的一眾清流系士族都是低著頭一聲不吭,只能是任憑天子劉辯和那些貴族公卿們就這件事爭執不休。
他們爭執來爭執去,卻也根本商討不出一個有效的法子。
最終得出的結論,依舊是由天子下詔,繼續勒令這些劉氏宗親從長安境內退走。
天子的詔書再次下達了,這一次,所有的諸侯王和劉氏宗親則是改變了套路,他們不再要求繼續見天子了,而是上奏,向天子陳明,他們可以撤回去,但是為了大漢天下,為了劉氏江山,天子劉辯一定要把他身邊的奸臣首腦交出來。
所謂的奸臣首腦,就是王允、楊彪,淳于嘉三個人。
只要天子劉辯將這三個人交出來,那他們就立刻撤走,甚至包括劉儉也會撤走。
換成原先,諸侯王的說辭,京城中的朝臣大多都不會信的,
但是在這個生死時刻,他們的心早就亂了。
就算是有一線生機,他們也要試上一試。
這個方法是賈詡提出來的,他就是要為了分化朝堂中王允,楊彪等一系的政治格局。
不得不說,賈詡的毒計,還是非常有效果的。
只要將王允、楊彪、淳于嘉這三個人交出來,所有的劉氏宗親就會撤走,天子依然還是天子,朝廷依然還是朝廷,其餘的臣子依舊還是以前的職位。
在看到了這些上奏之後,王允、楊彪、淳于嘉三個人的心頓時涼了半截。
他們急忙紛紛跑到劉辯的宮殿內,哭著喊著,向劉辯上奏,表明自己的忠心,希望劉辯不要中了奸臣之計。
劉辯也只是安慰他們,說自己不會犧牲他們來換取自家叔叔伯伯兄弟們的支援。
但話是這麼說,劉辯心中到底在想些什麼,那就誰也不知道了。
其實當今天子還是有心一試的,但可惜王允等人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他們不敢。
但其實不只是天子,朝臣之中,甚至很多王允,楊彪等人的同黨之中,此刻也有很多人開始考慮,要不要將王允和楊彪等人交出去,來換取長安的和平呢?
……
……
就在長安朝廷一片混亂之時,劉儉在自己的大營內,宴請了百餘位諸侯王和有名望的劉氏宗親。
今日這頓酒宴,實在是來的非常突然,讓所有的人都非常的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