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幷州軍中,呂布麾下有一名率兵先行的司馬,乃是幷州雲中人,名為秦宜祿,許大年紀的漢子了,還未成婚。
到了長安之後,秦宜祿在巡鄉之時,卻是正好看到了杜氏,當時就驚為天人,想要娶其為妻。
其實按照幷州人的行事之風,見到這等絕色,身為幷州軍長官的秦宜祿直接就將那女子搶回軍營,當夜便成其好事了。
可不巧的是,在這個時代,董卓是忠臣……至少他目前扮演的,是忠臣的角色。
歷史上的西涼軍和幷州軍,董卓任憑他們在司隸,在關中盡情“搜牢”,殺人奪財,奸/淫擄掠,可謂無惡不作。
但在這個年代,董卓為了穩固自己的人設,對於西涼軍和幷州軍的管教嚴格了許多。
畢竟,現在的他是輔國重臣,手下的軍士等閒不能擾民。
當然,若是讓西涼軍和幷州軍完全不擾民,也是不可能的。
若是管理的太緊,也容易引起兵變,畢竟這些人都是董卓的心腹,是他最重要的儀仗。
但即使是要搜牢,董卓也嚴令不需在京城的附近搜牢,要搜牢也要走遠一些。
儘量去一些偏僻的,遠離京師大本營的地方。
這樣多少可以減少一些天下士人對於西涼軍的輿論壓力。
而杜氏女如今是居住在長安附近的鄉里,離都城太近,因而秦宜祿不敢用強。
他只能走尋常規矩,派人去找媒人,按照正常程式去杜家提親,納彩問名。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王允手下的人也打探到了此事。
對於王允而言,這個杜氏女子,是讓他施展美人計的合適人選。
首先,其是長安附近十里八鄉的有名絕色,還是完璧之人,同時身份不算太高,家族中人都死了,王允完全可以控制住她。
其次,她身份也不算太低,至少其父乃是鄉中三老,有教化之責,這樣門庭出來的女子,教養方面絕對是足夠的,只要再稍加訓練,就足夠能使其登大雅之堂。
於是,王允搶在了秦宜祿之前,直接派人去尋杜氏女,言王府願意出資,幫助杜氏女安置族人後事,並重振族業,想辦法使杜氏旁支在鄉中留存有一席之地。
不過,條件是杜氏女需入王府,給王允做義女。
是做義女,不是做妾。
杜氏女遭逢鉅變,本來依舊是無依無靠,前途一片渺茫。
如今又有秦宜祿這樣的邊郡軍漢前來“逼婚”,杜氏女不想嫁,卻又怕得罪不起。
如今太原王氏向她拋來橄欖枝,可謂是雪中送炭,在關鍵時刻救了她一命,給了她一條活路。
特別是當朝太僕要收她為“義女”,若是她父親在世,聽到這個訊息,或許都得幸福的昏過去了。
在王允和秦宜祿的對比下,但凡只要是個傻子,就不會選擇去給秦宜祿那個邊郡軍漢當妻。
於是,杜氏女子就答應了太原王氏。
王允這人也算是說話算話,當即幫忙替杜氏女重新在鄉中置辦族產,又風光大葬了杜氏一門。
同時,他也正式收下了杜氏為義女。
在第一次見到杜氏女的時候,王允大感驚訝。
那杜氏女子確實是國色天香,便是王允活了這麼大的年紀,名門之女也算是見過不少,但似這等絕色女子,他還是第一次見到。
只是他父親當年沒有聯絡十常侍的門路。
這樣的女子,若是送入後宮,讓劉宏看見……只怕,當年的宮闈之中,就沒有何太后還有其她才女什麼事了。
王允收了杜氏為義女,同時還命人尋找名師,力求在最短的時間,教給她貴族之女的禮儀之道,培養她雍容端莊的氣質。
王允甚至親往蔡邕府上,請蔡邕之女,名滿天下的才女蔡琰,教杜氏女聲樂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