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不是在京師舉辦殿試,陳修心中雖有些失望,但也能理解,點了點頭。
陳墨目光幽幽,旋即又看向一旁的耿松甫,道:“這些人中,耿先生覺得有哪幾人能堪大用?”
雖然名單就在陳墨手裡,但為官得看綜合評判。
耿松甫看了左良倫、耿松甫一眼,道:“王爺,實不相瞞,在來的路上,老拙和左大人、陳大人也聊過此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意見。”
“哦。”陳墨來了興趣,道:“說說看。”
“這裡面成績最好的是會元郭寧,但下官反而更推薦第八名的孫城,此人的策論跟如今朝廷展露的問題都有解決之法,儘管有些問題還太過粗顯,但只要下放到地方好好歷練一兩年,便能堪大用。
除了這孫城外,這排名三十七的秦施所寫的策論,也很有意思,在民生問題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若是派到北方去,定能大方異彩。”
耿松甫一連說了幾人,都是策論寫得好的。
左良倫自然是首推成績高的。
而陳修則偏重仁、義、理、智、信這些儒家的思想,誰得試卷上突出這些,他就給誰打高分。
如排名第四十七的郭先、七十八名的江曲洋等。
陳墨將這些人的名字都記住,隨後問鄉試大放異彩的,可又在會試落榜的。
結果都沒有。
如此看來鄉試的榜單,水分不大。
之後,陳墨又問那些鄉試上榜,卻在會試上落榜的考生,又哪些可以值得重用的。
雖然他老早就放出話來,凡是鄉試上榜者都可做官,但總得挑出幾個重點安排一下。
此話一出,三人都陷入了沉默。
畢竟鄉試上關注的人,此次會試也全都上榜了,其他人,三人真的就沒什麼印象了。
可陳墨既然這麼問了,他們想盡腦汁也得說出幾個。
耿松甫道:“有那麼幾個,豐州的林衷、江東的汪海、還有高州的李臨沂……”
聞言,陳墨拿出北方的輿圖,道:“如此,就將他們先安排了吧,各位覺得讓他們去哪裡做官為好?”
耿松甫立馬起身圍了上來。
之後,幾人寒暄著,相敘著一些人事安排。
耿松甫、左良倫都是處理政事的好手,有了他們為自己分擔,陳墨瞬間放鬆下來了不少。
幾人就這樣一直聊到了晌午時分。
當陳墨打算讓之後殿試上榜者都擔任朝廷的高官時,耿松甫、陳修都進行了反對。
自古以來,就算是狀元、探花,一上來也當不了高官,一般都是安排進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或翰林院編修(正七品)。
二、三甲進士若是想留京的,也都是進翰林院。
而未能留在京師的新科進士,將被吏部統一安排到候補隊伍中,候補期可能會短至三五年,長則七八年,這些進士大多會被分派到各州縣擔任正七品的知縣。
當然,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安排。
像如今這樣的亂世,便無需等候候補,下放到地方當知府、知州的,但那都是外放。
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歷練,磨鍊心性,增加工作經驗,這樣等以後身居高位之後,處理事情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不會意氣用事。
而一上來就任高官的話,許多人是跟不上的。
“你們說的這些,本王都明白。”畢竟打工都還有試用期的呢,陳墨道:“可是如今朝堂許多部門官員空缺,若是他們進翰林院,朝廷的人手則會嚴重不足。”
耿松甫提出瞭解決辦法,那就是請以前辭官回家或被貶的官員進京任職。
當初徐國忠掌權的時候,許多官員是不服他的,但他們也沒法跟徐國忠對抗,乾脆辭官回家。
還有一些受到徐國忠打壓的,現在也可以提拔起來了。
讓他們先把這些空缺官位暫時佔住,等殿試上榜的這些人都歷練完了,再進行替換就好了。
陳修也給了一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