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為曹操一生之敵的劉備,自然在政治上不能輸給曹操,即便是為了與曹操政治地位對等,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亦是刻不容緩。
其次,玄德本人願望,恐怕也是想要稱王的。
他的志向雖然一直聲稱是興復漢室,但到了如今這一步,讓漢獻帝來興復漢室,還是讓他劉玄德來興復漢室,已經是沒有多大區別了。
他從小的理想就是乘坐“羽葆蓋車”,這可是皇帝的車駕,在三十多年的南征北戰中,這個興復漢室的目標,似乎近在眼前了。
劉備在公元198年開始,就被曹操上表漢獻帝封為左將軍,在此後的20多年時間裡,劉備一直是個左將軍,左將軍是不能直接稱帝的,需要先稱王,所以劉備要自立為漢中王,打好基礎,為稱帝做好準備。
而且當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就是定都漢中,然後從漢中出發先攻打三秦,然後東出函谷關統一天下的。
這是一條成功的路線,也是一條幸運的路線,劉備之所以選在漢中稱王,就是想沾沾當年劉邦的好運氣,這也顯示了劉備的野心就是統一天下。
這也是為何劉備為什麼劉備不能稱“巴王”、“蜀王”或者“楚王”的原因。
從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實際統治的區域來看,能夠構成一字王王號的地理單元,只有代表荊州的“楚”以及代表“益州”的“巴”和“蜀”。
秦漢之間,“楚”作為最大的一支反秦勢力,先後有陳涉建立的“張楚”、楚義帝熊心建立的“後楚”和項羽建立的“西楚”。
而漢高帝劉邦曾經先後作為後楚和西楚的臣子,之後也是擊敗西楚霸王項羽,才建立的漢朝。
雖然東、西漢都設立過楚王,但是考慮到王號與之後的帝號之間的連續性,劉備稱帝時若是以“楚”為正式國號,豈不是數典忘祖。
劉備如果稱巴王、蜀王,則缺乏漢代政治傳統作為支撐。
同時,巴、蜀隱隱帶有邊陲、蠻夷之地的含義,劉備以巴、蜀為王名,也不利於彰顯正統地位。
當時劉邦不想入漢中就藩,蕭何勸他,漢中“語曰天漢,其稱甚美”,說明漢中得名於漢水,又與天上的“天河”(天漢相對應,是美名。這也說明了漢國號來自於“漢中”。
當然...
既是為正統,那為什麼不直接稱“漢王”以彰顯自身“漢室苗裔”的正統地位呢?
主要是因為以漢獻帝為首的漢廷在名義上依然存在,公然以“漢”作為王號,與大漢國號重名,明顯有僭越之嫌,容易陷入和曹操同樣的“篡位”語境之中。
因此,以一個似是而非的“漢中王”作為王號,既能以兩字王向朝廷表現出恭順,又能和老祖宗劉邦搭上聯絡,劉備何樂而不為呢?
從這一點來看,他這個便宜老爹劉玄德,其實也是很有心機的。
“中郎將此言何意?”
董和仔細打量劉禪的表情,說道:“我便是特意來問問公子的看法,稱王之事,如今可合適?”
該不該稱王?
劉禪想都沒想,說道:“父親有功於社稷,且志向遠大,合該稱王!”
稱王!
怎麼不稱王?
劉備不稱王,他劉禪怎麼做太子?
況且,稱王之舉,亦是為了籠絡人心!
劉備只有先把自己的地位提上去了,然後才能封賞他人,只有封賞他人才能拉攏人才跟隨自己創業,劉備當了二十幾年的左將軍,左將軍只能開府治事,離建立政權尚遠,劉備只有自己先稱王,然後再封賞手下籠絡人心。
恐怕董和這些臣子,也希望向上一步罷。
劉禪饒有深意的看向董和,後者的反應果然如他所想一般。
“公子即有此念,還請公子聯名上表,請主公稱漢中王!”
自立為漢中王可不是做做樣子就行了的,他是有一套流程,得讓天下人服你的。
劉備若要自立為漢中王,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手下來勸他進位漢中王,而且還得勸三次拒絕三次才行,顯示出謙虛,然後還要給漢獻帝劉協上一份表章,由劉備部下聯名所寫的一封勸劉備進位漢中王的表章。
由此,這個漢中王才算名副其實。
前世,這聯名上表的名字裡面,可沒有劉禪,但他轉念一想,便也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