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下詔削去其官爵,並懸賞捉拿:誰若能斬殺李元昊,即為定難軍節度使。
爾後,長達三年的宋夏戰爭全面爆發。
這次戰爭主要有三大戰役。
一戰三川口(地點是後世的陝西延安西北)。
此戰,夏軍包圍延州(後世陝西延安),採用圍點打援之計,以十萬之眾,將宋朝不足一萬之援軍包圍在三川口,宋軍兩員大將被生俘。
二戰好水川(地點是後世的寧夏隆德)。
此戰,夏軍採用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術,在好水川設伏,又是十萬大軍將宋軍一萬八千追兵重重包圍,宋軍幾乎全軍覆沒。
三戰定川寨(後世寧夏固原西北)。
這是一場遭遇戰,夏軍以五萬優勢兵力,將不足萬人的宋軍包圍在定川寨,十六位宋國將領壯烈殉國。
這三戰史稱“鎮戎三敗”。
鎮戎三敗讓宋王朝大為震驚,當時的宰相呂夷簡哀嘆道:“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
從那以後,宋朝再也不敢做進攻之態,專心一意固守領土。
那時,西夏雖然三戰獲勝,但也元氣大傷,國庫空空,民不聊生。
再加上,當時西夏與遼國的關係惡化。
李元昊遂派人來向宋朝求和。
慶曆四年,宋夏達成和議:西夏取消帝號,向宋稱臣,宋朝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宋朝每年賜給夏銀七萬兩千兩,絹十五萬三千匹,茶三萬斤;重開榷場互市等等。
此後幾十年間,宋夏邊境基本和平。
宋神宗繼位後,任用王安石變法圖強,勵精圖治,欲奮然將雪數世之恥。
元豐四年,西夏內政發生變亂,宋神宗認為攻佔西夏良機已至,遂發動五路大軍三十多萬人馬,豪壯出征,分道並進,欲會師靈州(後世寧夏靈武),試圖一舉滅夏。
史稱靈州之戰。
那一戰,夏軍採取堅壁清野、縱敵深入、先疲而後擊的戰略戰術。
所以,宋軍開始進軍頗為順利,長途奔襲,挺進兩千餘里。
可是,後來宋軍因糧草不濟,大軍潰退,功虧一簣。
第二年,宋神宗又對西夏發動進攻,結果永樂城(又名銀川砦,後世陝西米脂縣西)之戰更加慘烈,損失精兵萬餘、將校二百多名。
宋神宗聞聽敗訊,涕泣悲憤,為之不食,早朝時當廷大哭,大臣莫敢仰視。
兩次大敗,讓宋神宗滅掉西夏的夢想變成了泡影,這對他的打擊很大,此後不到三年便憂憤而終,年僅三十八歲。
宋哲宗親政後,啟用新黨章惇為相,對西夏採取強硬的開拓態勢,採用“淺攻撓耕”之積極戰略戰術。
元符元年,平夏城之戰,擊敗三十萬來犯之夏軍,夏軍總指揮小梁太后差點被擒,她棄儀仗更服飾才勉強得脫。
自那以後,宋軍基本控制了橫山、天都山一帶。
元符二年十二月,西夏進誓表求和,遼國也派使者前來斡旋,宋朝迫於當時的形勢同意約和。
自那以後,宋夏戰爭暫時平息。
趙佶繼位後,啟用變法派蔡京為相,派王厚、童貫率軍西征青唐羌,收復失地,宋軍兵鋒直指青海湖。
這引起西夏驚慌。
西夏急忙發兵,攻擊大宋重鎮會州(後世甘肅靖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