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欣賞了一陣美景,然後駕車向潭拓寺駛去。
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形環護,宛如在九條巨龍的擁立之下。
“你說,”葉芊呵呵一笑,“潭柘寺十景都有什麼?”
“分別是,”我脫口而出,“平原紅葉、九龍戲珠、千峰拱翠、萬壑堆雲、殿閣南薰、御亭流杯、雄峰捧日、層巒架月、錦屏雪浪和飛泉夜雨。”
“那你說,”葉芊又是呵呵一笑,“我們今天能看到幾景?”
“處處是風景,”我認真地說,“看過再說吧!”
葉芊微微一笑。
汽車很快繞過上、下塔林旁的彎道。
山坡上,古木參天,群山環擁,真有步入仙境之感。
我們停好汽車。
我們踏過懷遠橋,山門映入眼簾。正中門洞上方,一塊漢白玉石橫額匾上面有清康熙皇帝題寫的“敕建岫雲禪寺”六個大字。穿過山門,迎面所見的佛殿是天王殿,殿內袒懷仰坐的是大腹便便的彌勒佛像。大雄寶殿是寺內最雄偉壯麗的建築,為古建築中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式。“福海珠輪”橫匾為乾隆皇帝手書。鴟吻兩側的四條“鍍金劍光吻帶”是康熙皇帝的御賜之物,在全國僅潭柘寺獨有。我和葉芊登上大雄寶殿的臺階,看著殿前的廣場及建築,熟悉的感覺忽然湧上我的腦海。
“這個場景好像在哪見過?”我納悶地問葉芊。
“電影《少林寺》在這攝製過,”葉芊微笑著說,“現在,這裡已經成為武打影視劇的拍攝基地啦!”
“怪不得呢!”我呵呵一笑。
我們說著來到了大雄寶殿之後。
在毗盧閣之前,有四株高大的古樹,南邊的兩株為娑羅樹,北邊的兩株是銀杏樹,東邊一棵是清朝乾隆皇帝命名的“帝王樹”,樹高30多米,樹幹粗圍6米多,相傳是遼代種植的。
“潭拓寺,”我納悶地問葉芊,“聽說這裡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所以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現在,我們既沒看到潭,也沒看到拓樹!”
“據寺志記載,”葉芊認真地解釋說,“山坡原有拓樹千嶂,現在此樹己不多見;寺址座落在青龍潭上,後人所以命名潭柘寺。”
“今天潭沒看到,拓樹也沒看到,”我呵呵一笑,“什麼也沒看到!”
我們邊走邊看。
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毗盧閣。
毗盧閣在三聖殿的後面,是潭柘寺內的最高點。
毗盧閣為雙層樓閣式建築,下層閣內供奉五方佛,泥質漆金,中間的一尊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閣也因此而得名。這裡原來是珍藏曆代皇帝所賜佛經的地方,被稱為藏經樓。
毗盧閣最具特色的是頂上的磚雕,一條用磚砌成的大脊橫貫全閣,在大脊的前後雕刻著美麗的圖案:正面鏤空雕出“游龍戲珠”,八條金龍追逐著一顆光焰四射的寶珠,十分壯觀;後面雕刻的是“鳳戲牡丹”,六隻綵鳳簇擁著一朵朵碩大的牡丹花,顯得雍容華貴。
“你看大脊兩端的鴟吻真奇特,”我納悶地對葉芊說,“正面圖案是金龍戲珠,後面圖案是龍鳳呈祥!”
“在封建社會里,”葉芊微笑著說,“龍是皇帝的象徵,鳳是皇后的象徵。”
“對呀!”我認真地說,“皇權至上的社會里,凡是在龍鳳同時出現的圖案裡,總是龍在上、鳳在下,否則就是大逆不道。這幅龍鳳呈祥的圖案卻恰恰相反,一隻展翅習舞的金鳳高翔在上,下面則是一條游龍。金鳳高高在上,佔據了整幅圖案三分之二的面積,下面那條游龍僅僅起到了一種陪襯的作用,你說奇特不奇特?”
“這有什麼可奇特的呢?”葉芊呵呵一笑,“你想知道為什麼嗎?”
“想!”我認真地點了點頭,“潭柘寺為什麼這麼大膽,敢使用這種違犯天條的圖案呢?”
“這應該是因為慈禧的原因,”葉芊清喉嬌囀地說,“據記載,毗盧閣在淸代的最後一次大修是在光緒十六年,是由恭親王奕欣出資修建的。有人說奕欣為了討好慈禧,有意而為之,也有人說當初是秉承了慈禧旨意才這樣修建的。不管是哪種說法正確,總之是和慈禧太后有聯絡,這樣自然無人干涉,責任也不在潭柘寺了。因此,這幅奇特的圖案才能夠保留到現在,也就呈現在了遊客面前。”
“其實,咱倆的愛情世界,”我深情地對葉芊說,“也是鳳在上,龍在下。你處處高高在上,我時時須仰視你!”
“這很正常,”葉芊微笑著說,“學歷、收入、相貌和文化修養等等,我都要比你高出很多,這沒錯吧!”
“這肯定沒錯!”我一本正經地說,“你高高在上,這是應該的!”
“有時候你也會高高在上的,”葉芊含情脈脈地說,“我須仰視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