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其中,還有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人。
荀或到了徐州,當日便去拜訪陶謙,可惜被陶謙以病重為由拒之門外。
隨後他便在徐州租了一處院落住下,平日裡閒來事,彈琴讀書而已。
潁川荀家,天下高門,荀或又早早的名聲在外,徐州多有名士,故而荀或所住的院落之外,每日車馬不斷,前來拜訪的徐州名士多如過江之鯉。
荀或倒也不厭煩,每日應對得體,並無厭倦之色。
前來拜訪的諸多名士也是乘興而來,乘興而歸,在外逢人便要讚揚潁川荀家果然是詩書傳家的大族,荀或荀文若更是了不起的人物,日後自然是個能做大事的。
最後自然也忘不了稍稍提上一句,荀郎君對自家也很看重,想必這就是所謂的英雄豪傑兩相惜了。
今日荀或正在後院之中閉目打譜。
隨他而來的那個少年人坐在對面,正在讀書。
少年人翻書極快,觀其大略而已。
荀或忽的睜眼笑道:「阿亮,你可想和我對弈一局?」
對面的少年人搖了搖頭。
少年以諸葛為姓,至於其
由來,也有兩種說法。
其一,其先葛氏,本琅琊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另一說,則是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而誅,孝文帝追錄,封其孫諸縣侯,因並氏焉。
而少年人單名一個亮字。
見他不願與自己對弈,荀或嘆了口氣。
有些人,若是不趁著少年之時欺他年少,贏上一贏,等到日後長成,只怕就再沒機會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
而對面的少年人,就是這種人。
荀或又笑道:「這次主公要你隨我前來,是想讓你隨我多見見世面,你以為此間之事如何?」
諸葛亮雖然聰穎,可之前畢竟困於琅琊這一隅之地,劉備這才讓荀或帶他來開闊眼界。
有荀或在,總不會出大的紕漏。即便事情不成,他們要全身而退,並不是難事。
更何況在劉備看來,徐州之行,其實算不得什麼大事。
能談則談,不能談,以兵臨之!
諸葛亮聞言,放下手中的竹簡,笑道:「亮在琅琊時,家兄常與我提及徐州人士。想來如今咱們是在等人。」
荀或點了點頭,半點不因對面的只是個少年人便敷衍,「陶謙病重是真,可這隻昔日勐虎,即便是真的牙齒脫落,卻也不是現在展現出來的這般不濟事。咱們在等,陶恭祖又何嘗不是憋著一口氣在等。」
站在荀或身後的史阿將兩人的言語收入耳中,微微詫異。
他本以為劉備此次派他前來不過是為了護衛荀或的周全,當時他還覺得有些大材小用,不過是來談判一番罷了,如何用的到他這個刺客。
只是如今聽了荀或的言語,顯然此人另有打算
他隨後抬頭打量了荀或一眼,臉上帶著些古怪之色,「我還以為荀君是個嚴肅正派人物,竟也會想到這些陰詭計策。」
荀或笑道:「以正合,以奇勝,讀書人,不可偏頗。」
對面的諸葛亮,如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