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氏山之名由來已久,山海經上曾有載,“緱山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上有飲鶴泉。”
據傳當年西王母曾在此地修道,因她姓緱,故稱此山為緱氏山。
另傳有周靈王太子王子喬,擅吹鳳凰音,周遊伊,洛之間。後於緱氏山頭,控白鶴飛天而去,故而緱山也為道家名盛之地。
劉備幾人駐馬山下,牽馬上山。
山上草木甚稀,雖山勢不高,可盤旋曲折,上山也非容易之事。
幾人兜兜轉轉,費時良久,這才登上山來。
山間自有房舍,想來就是盧植授學之處。
門前多種綠竹,蒼蒼掩映青山間。
此時天方日暮,幾人牽馬朝著房舍走去,見有兩人坐於竹林中。
皆是素服儒衫,正襟危坐,似是在辯論經義。
左側之人,正是劉備等人之前在半途遇到的盧植長子盧節。
右側之人身材高大,面貌方正,頗有威儀。年歲瞧著與盧節在伯仲之間,一身儒衫在身,倒是顯得有些緊繃。
幾人牽馬來到兩人身前不遠,馬蹄踏地,動靜不算小了。只是盧節此時頭上汗水涔涔,竟是不曾發覺幾人到來。
反倒是那個與盧節對坐之人,抬起頭來,朝著他們笑了笑。
“不該如此,怎會如此?”盧節低聲自語。
公孫瓚倒是一臉好奇,如今盧節這個樣子一看便知是辯經輸給了對面這人。只是他著實好奇,此人到底是與盧節辯論了何事,竟讓盧節如此失神?
要知道,當日在范陽之時盧節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卻見那人輕聲道:“升之,有客來訪。今日你我的辯經到此就是了。若有所惑,他日可來雒陽城中尋我。”
此人起身,笑著朝劉備幾人行了一禮,告辭離去。
盧節這才回過神來,起身擦了擦頭上的汗水。
他打量了劉備幾人一眼,許是方才輸了辯義,心中有些火氣,開口嘲諷道:“原來是你們。諸君一路之上倒真是悠哉遊哉。”
當日雙方同時從范陽趕往緱氏山,他已回來良久。而劉備等人此時才到,若說不是在路上游山玩水,他是必然不信的。
“看來盧君頗為狼狽啊。當日初見,瓚還以為盧君是博學鴻儒之士,不想今日竟被人辯難至此。看來瓚看人之眼光還是差了些。”
公孫瓚自然不是忍氣吞聲之人,今日既見盧節狼狽,自然是要嘲諷回去。
盧節怒目而視,便要反唇相譏。
劉備笑道:“我等是求學而來,盧君此言只怕非待客之道。不知盧師可在?”
盧節聽到劉備提到盧植,這才將心中的火氣壓了下去。
“家父尚未回返,你等且隨我進去。如今此處是我授課,我先給你們安排住處。”
盧節轉身帶路,只是轉身之時,狠狠的瞪了公孫瓚一眼。
公孫瓚一臉無奈的聳了聳肩。
劉備揉了揉額頭,他忽然又有些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