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229年3月,拉法帝國南雲州成立了一個基金會,世界拉法文化傳承教育基金會,原始基金數額為5000萬拉法幣。
世界拉法文化傳承教育基金會,從其註冊的內容為研究和提出風雨學院和教育發展願景,制定風雨學院教育的標準和規範,授權設立風雨學院和未來風雨學堂的辦學質量,開展其他符合基金會宗旨的國際教育專案等相關業務。
世界拉法文化傳承教育基金會與金城財經大學、南雲州國立大學、南民職業技術學校、天民學校、江都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未來也就和更多的拉法帝國高校、職業教育類學院和學校合作,致力打造最大的世界職業傳承文化的教育機構。
基金會的會長是穆新,而不是葉天民。並非是因為葉天民不願承擔這個責任,而是因為穆新有留學的經歷,對外交流方面會更加有力。
風雨學院是合作模式的營利性教育機構,致力於對所在地的拉法帝國投資企業培養傳統拉法文化、技術的培養,採用拉法帝國語言進行教育。
其模式參照的是天民教育集團南民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模式,對於成績和能力優異者減免學費,學制從一年到三年不等。
這種後收取學費的模式,既打破了盈利性教育機構的先收取費用的方式,因為不設定門檻,而是與當地的傳統面試、申請等方式結合,使得教育的人群在所在地無限擴張。
無論你過往的成績在申請中如何體現,也不採用獎學金模式提供事先的教育基金,而是以最終畢業成績為標準。
而所傳授的實用性技藝在當地,天民集團也會適時的進行投資,而投資的大小完全取決了當地的學生畢業狀況和數量。這種以投資和就業刺激,使得未來學生的前景有更廣大的空間。
拉法文化傳承教育基金承諾會加強所在地對拉法語言的學習需要,開辦配套的免費語言學習班。同時也在當地聘請當地的傳統技藝師資力量進入,協助當地完成對非遺技藝的傳承。對有意願且滿足條件的師資人員免費進入拉法帝國國立大學進修,瞭解更多的傳承學院的教學。
以傳統技藝介入的模式,是對第三世界國家極好的親近方式,對發達國家有意願增強對拉法帝國文化了解的人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風雨學院不單能增進外部世界對拉法文化的瞭解,加強文化交流合作,發展民間友好關係,更是創造了不一樣的教學模式。他並沒有打破當地的教育模式,而是以就業來促進學習,學習成績與就業結合,與5年內支付教育費用又有關聯。
為了更好的學習,免費的語言學習班就更成了香餑餑。
這一次,拉法帝國的社會輿論極少再有大面積的置疑和反對,可以說是大半年社會輿論發酵爭執之後帶來的必然結果。
從基金會的投資組成來看,這是一家絕對純民營性質的機構,也是為基金會的投資人儲備技術人才的機構,不會引起所在地和國家的反對。企業培養人才,以何種方式是免費還是收費,錄取誰都會有自己的標準,擇優還是選擇更適合企業文化的員工,這無可厚非。
但在葉天民看來,最有力的傳播是免費的語言學習班。
對師傅(技藝傳授老師)的稱呼,為什麼要這麼稱呼,都是傳統文化的教育,而學生只要是人,都希望瞭解師傅在教授的過程中所說的專業術語,那麼這個免費的語言學習班就是學生們最快的途徑。
知否海外版上,國立大學職業傳承學院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們,更是透過影片的釋出獲取了各地對哪一類的興趣和熱情指數更高,對於風雨學院設立教學方向有了最好的指引。
以生存的原始技能為“目標”的教學培養模式確定之後,教學大綱的編制終於開始了正常的工資,這次不再是教育部負責,而是國立大學作為主要的編制方。
原來接受安排的國立大學職業傳承學院因為服務物件的變更,從接受教育部安排到為基金會負責,編制大綱理所當然。
所有到國外任教、國外進入拉法帝國免費學習的人選當然要接受外務部的資料審查。教育部徹底的退出了風雨學院的專案,也使得風雨學院的專案更加的“單純”,被牴觸的可能被降低到最小的範圍。
李德坤、穆新等相關合作學校負責人,在外務部和出國商務考察團的協助下,從原本計劃的四所風雨學院,一下子增加到了二十三所,也在決定開辦風雨學院的當地招募到72名透過面試的教師,在拉法229年5月進入拉法帝國國立大學職業傳承學院進修,進修時間為一年。
基金會將負責這72名教師在拉法帝國的學費、住宿費和基本生活費用,提供至少不低於三次的風雨學院師資合作學校的交流活動。
同一時間,風雨學院的免費語言培訓班在這二十三所風雨學院所在地開課,為期三個月的學習結束之後,風雨學院將在拉法229年8月正式的開院招生,9月正式開課。
在所有的師資即將出行之前,基金會會長穆新特意的邀請葉天民到場,給首批出國教師的送行和歡迎72名外籍教師的會上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