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庸說道:“有機會,我打算去秦國。”
韓非問道:“為何?”
秦至庸說道:“因為秦國更有前途。我更看好秦國!”
齊國的風氣很不好,權貴和君主沒有絲毫的進取之心。齊國有稷下學宮這樣的學府,可召集天下英才為己用。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按理說,齊國是最有機會一統華夏。
而此時的秦國有什麼?
秦國的人才沒有齊國多,可是秦國的數代君主勵精圖治,到了秦王異人這一代,秦國的根基就算是打好了。嬴政登基以後,就能一統華夏。只不過嬴政還是個孩子,目前還在趙國淪為質子。
回到稷下學宮。
秦至庸遇見了鄒衍正在講學,推廣陰陽五行學說。
秦至庸見到了“劍聖”曹秋道正在給弟子們示範劍術。
放下鋤頭,洗了手,秦至庸就去拜見老師荀子。
荀子握筆正在竹簡上專心書寫。
荀子頭髮花白,臉上沒有多少皺紋,眼睛明亮有神,不像是普通老者那樣兩眼渾濁。
荀子的身上,有著一股安寧的氣息。荀子沒有真氣,沒有武藝,可是他的心靈境界比秦至庸高了一個大境界。
兩年前,荀子的心靈達到了“安”之境界。
秦至庸在荀子的身上,學到了許多的東西,可惜,心境這東西,真的學不來。哪怕眼前有個榜樣在,秦至庸都模仿不來。
荀子沒有功利心,只是單純地喜歡學問和教書育人,他的心靈非常純粹,不含一絲雜質。
荀子已經看破了生死和名利。
“性命於我如草芥,錢財於我如浮雲。”就是目前荀子的心理狀態。
這才是真正的無欲則剛!
秦至庸的心理狀態,其實和荀子非常相似,可惜他沒有能看破生死。
就差了那麼一點。
怕死,就不斷想要打破壽命的極限,獲得長生,對於提升心靈境界來說,是一種弊端和束縛。
能活得越久,就越是怕死。越怕死就越是追求長生。這是一個死迴圈。
荀子已經七十歲,人到七十古來稀,沒有追求長生,不怕死。
心無恐懼,就會獲得安寧。
荀子沒有刻意修煉心境,可是他只是專研學問,心境就不知不覺到了儒家的“安”之境界。
秦至庸站在荀子的跟前,施禮,略微恭敬地說道:“老師。”
荀子放下毛筆,抬頭望著秦至庸,笑著說道:“你的那田地侍弄完了?”
秦至庸點頭道:“草已經鋤完。到了秋天,把莊稼收割了,就能給老師您熬粥喝。”
荀子說道:“你提倡的知行合一,是至理啊。並且你也做到了。你那幾個師兄,心境上都不如你。你能放下身段去種田,把莊稼種好,李斯和韓非未必就能做到。”
秦至庸說道:“學生並未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學生知道,只要看破了生死,做到心無恐懼,不怕死,心靈境界就能達到‘安’之境界。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荀子哈哈一笑:“你啊,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至庸,齊王想要在稷下學宮選幾個人,和使團一起去出使趙國。老夫就推薦了你。據說,趙國出了一位項少龍,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奇人。你可願意走一趟趙國?”
荀子是趙國人,他已經有好多年沒有回趙國去看一看了。
秦至庸抱拳道:“學生聽從老師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