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庸懂的知識比荀子更多。單說數學知識,先秦時代的“百家”掌門人,都不如秦至庸。
可是秦至庸沒有一絲驕傲。
受到大環境和時代的侷限,華夏的先賢們,獲取的知識很少,可是他們是華夏文化的開拓者和創造者。先賢們的強大,是內心和精神,是探索精神。
要是百家先賢們有著秦至庸這樣的經歷,有機會獲得各個時代的知識,那麼他們的成就絕對會在秦至庸之上。
秦至庸和先秦時代的先賢們的差距,還是有一些。儘管先賢們沒有真氣,沒有元神。
先賢們是文明開拓者,秦至庸不過是儒家思想的繼承者。開創者和繼承者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
可是,誰敢小看他們,誰能小看他們,誰有資格小看他們?
荀子把寫好的竹簡交給秦至庸,說道:“這是老夫寫的家書,你幫我帶回趙國。交給我的……族人。”
由於資源匱乏,筆墨竹簡,必須要省著點用。為了把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荀子寫下的每一個字,都蘊含著自身的精神氣。古人寫文章,那是真的在用心血。
有些先賢,寫完一片文章,甚至會一夜白頭。
秦至庸讀書做事都能專注,可是還做不到像荀子的治學狀態。
秦至庸接過竹簡,慎重地說道:“老師放心,學生一定把家書親手交到老師的親人手裡!”
家書其中代表的含義,秦至庸能體會到。可不是像網路時代,和打個電話,發給微信那麼隨意。
家書抵萬金,一點都不誇張。
荀子笑著說道:“你先去準備,明天一早就出發吧。”
秦至庸回到房間收拾東西。其實,他也沒有什麼東西可收拾的,只有幾條粗布衣服和兩雙鞋子。
李斯和韓非再次找到秦至庸。
李斯給秦至庸帶來一把長劍,說道:“小師弟,你從老師那兒出來,我就猜到你會離開稷下學宮。出門在外,有些不太平,我給小師弟準備了一把長劍,防身用。”
李斯學的帝王心術,察言觀色的本事可不小。
秦至庸說道:“多謝師兄,我和使團一起去趙國,不會有危險。就不用帶劍了吧。”
韓非說道:“還是……帶上劍……更完全。”
秦至庸說道:“我不想和任何人為敵。我相信也沒有人能傷害我,哪怕是君主也沒有這個本事。”
秦至庸的語氣中,帶著巨大的自信。
論武功,哪怕劍聖曹秋道都不是秦至庸的一招之敵。只有荀子知道秦至庸懂武藝,其他人,都認為秦至庸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秦至庸的相貌年輕,身材修長,為人隨和,沒有絲毫的攻擊性。他不顯露武功修為,誰能知道他是一位擁有神仙手段的強者?
收拾好了行李。
秦至庸說道:“兩位師兄,我明天就要離開。晚上我親自下廚,請兩位師兄吃晚飯。”
李斯說道:“好啊。小師弟的廚藝,我可是早就惦記著。”
韓非吞了吞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