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巴郡’的計劃,終於第一次在官方高層會議上正式召開。
在此次會議中,著重分析了遷都巴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光頭遷都巴郡的決心已定,剩下的就是將這一決心化為行動了。
30日。
國民政府舉行了國務會議。
次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國府決定遷都巴郡,繼續抗戰,以爭取最後的勝利。”
進入11月,淞滬抗戰已接近尾聲,滬上的失陷不可避免。
11月8日,以光頭為司令長官的第三戰區,下令中國軍隊自淞滬戰場撤退。
9日,劉湘由程度經西安飛金陵,再次力促國民政府仟渝。
11日,光頭謁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告以四川籌劃部署近日已完成接受,遷都準備工作就緒。
為民族抗戰復興基地,遂正式議定遷都巴郡。
國民政府的遷都決定,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至此終告完成。
而這其中的溝溝坎坎,亦有很多。
林森雖說同意遷都,但他的憂慮,遠遠超過常人。
國民政府在主席林森等第一批撤退是在16日晚上,臨行前,總歸與金陵的軍界、政界、民間結實的朋友相聚,相互談到金陵的未來命運時,不禁搖頭嘆息。
不少人都說。
一個個泱泱大國,有著200萬軍隊,卻抵不過僅有20萬來犯的小小日本,實在是可恥可悲。
也有人說,淞滬會戰,一位戰神突然出現在大眾視野,穩定了不少軍心,也成為不少民眾所向往的大英雄,是不少民眾參與抗戰的根本。
談及此人,大家的話就多了起來,報紙上,關於這位戰神的訊息不少,戰例也不少,可隨著薀藻浜戰鬥結束,大場淪陷,這位戰神彷彿銷聲匿跡了一般。
不少人都說,他是死在了戰場之中,但更多的人相信他還活著。
金陵不少民眾都相信,他還活著,他沒有死。
在很多民眾和士兵心中,戰神已然成為一道不可磨滅的精神支柱。
話鋒一轉,又有朋友發著牢騷,說起薀藻浜被攻破,大場淪陷,自然就有人指責光頭,認為是他的指揮失誤造成的,說他是禍國殃民的罪人。
還有人說,光頭搞遷都的名堂,是想把那些反對他搞假抗戰、枕頭箱的文官們先送走,搬掉這些絆腳石。
其實質是想借著遷都之名,行投降之實。
林森每次聽到這樣的一輪,都少不了為光頭解釋,擔保光頭絕無投降之心。但是,議論的人多了,林森也開始有些懷疑了。
他認為光頭有雄才偉略,高瞻遠矚,指揮嫻熟的本領,但卻也是城府很深的人,一肚子商人式的精明,讓人摸不著,猜不透。此次的遷都是不是像人們議論的那樣?他也猜不透光頭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
反倒是這次遷都,讓他想起了在1927年發生的遷都之爭。
192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