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彈載資料採集傳輸系統,但是我們有生物光學觀測系統啊。
俗稱肉眼。
彈的降落傘被設計成黑白兩色,就是為了方便觀測的同志數圈圈,而彈的下落速度,則是由一個帶鏡內十字分劃,轉動角度被精確採集的望遠鏡,由人將十字分劃壓在彈體上,人肉自動跟蹤,彈體高度和下落速度根據距離和望遠鏡角度變化,由一臺DJS60D自動解算。
傳說中的人在迴路了屬於是。
為了訓練這幾個觀測手,羅教授也是花了不少的力氣,沒辦法,條件有限,只好儘量自己想辦法,彌補條件的不足了。
“開傘高度正常。”
“轉動角速度XX度/秒,正常。”
“下落速度X米/秒,正常。”
也難為那幾位數圈圈的同志了,高振東自問,哪怕自己眼睛經過系統強化,幹起這活兒來也不如他們。
開門紅!
別看這兩個引數好像只是簡單的轉動角速度和下落速度,但是能將其控制在設計需求範圍內,也是一種本事,這兩個速度,關係到能否正常索敵、發火等問題。
那真是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
慢了,效果差,容易被風吹離目標區,或者被目標跑過去了。
快了,可能會造成早炸、晚炸、不炸等等稀奇古怪的問題,畢竟整套探測和引信系統,都是按照一定的旋轉和下落引數設計的。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所有人的目光中,末敏彈似慢實快的下降到了預定高度。
“即將到達攻擊高度。”
觀測手大聲報告。
迫擊炮在發射的時候,根本就沒怎麼瞄準,末敏彈這東西,瞄個大概就行了,也不可能瞄準了打,它的機制就決定了,瞄準了沒用,瞄不準也沒事兒。
所以到底它會打哪一輛,不知道。
其實根本沒給大家任何預兆,就在觀測手預告即將到達攻擊高度的時候不久,在旋轉中的末敏彈突然就“啪”的一聲炸了!
一條帶著黑煙的火光直衝而下,直撲下方的一輛T3485坦克。
幾乎是電光石火之間,3485坦克上就冒起了火光!
“打中了!打中了!”在望遠鏡裡看見這一幕的同志,都高興的歡呼起來。
應該是打穿了,否則3485不會燒得那麼厲害。
雖然是這麼想,但是羅教授還是下令:“後效組,上去滅火,觀測一下是否準確命中,另外看看後效。”
有一組同志很快駕車撲了上去,花了一些時間才趕到現場。
沒辦法,這玩意覆蓋面極廣,危險性很高,安全區被設定得非常遠。
要不是這樣,它也不會被當做對付裝甲集團的靈丹妙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