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機部領導深知,再怎麼保密,這條線也必定會流傳世界,不如將自己人的名字,牢牢的釘在它頭上。
近百多年以來,能用我們的名字命名的科技成果,實在是太少了。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誤會,“詹氏車鉤”,這種用於低速列車車廂連線的車鉤,因為中文譯名和我們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先生姓氏一樣,不少人樸素的以為這個車鉤是詹先生髮明的。
實際上不是,這是花旗佬詹尼發明的,詹天佑先生只是將其引入到國內使用。
從這種樸素的誤會里,也可以看出來,我們對於有自己的科技成果是多麼的渴求。
不管怎麼說,這條高爐操作線,從今天開始,就姓高了。
現場的同志們對於這條線,以及它的使用和意義,抱以了極大的熱情,哪怕這條線只是看到了理論,還沒看到應用,但是大家都不會覺得高振東是在拿一種沒有實際意義的理論給自己貼金。
這條線,必定是有其意義的,而且必定深遠。
在座的都是行業內的老專家了,只是理論部分,就已經讓他們看到了很多可能。
實際上,哪怕到了幾十年後,不論是何種鋼種,但凡高爐及其工藝的改進最佳化,基本上都能看到這條線或者它的變體、衍生品的身影。
至於這一切還沒有發生的今天,同志們是如何判斷這條線有用的?那就不得不提到高振東的戰績了。
高振東在6011大會戰分鍋會上,一舉包圓十幾種材料的壯舉還歷歷在目,從11月至今不到半年,已經成功推出了六七種材料的三軋廠三分廠京鋼廠聯合體,更是清晰的標明瞭一個事實。
那就是這位高總工別看年輕,那是真的手上有活兒,人家敢包圓6011剩下的所有鋼種,不是為了譁眾取寵製造噱頭,而是胸有成竹。
這樣一位同志提出來的技術理論,說得難聽點,高振東就算是在黑板上畫個毛線團,大家也至少會先對著這個毛線團研究上半天,直到確定它真的只是個毛線團為止。
這場鋼鐵質量會議的後半段,基本上成為了“高氏操作線”專場,大家都在討論,要怎麼把這條線,用到鋼鐵生產工作中去。
能節能,節能就是省錢,能提高產量。
能省料,省料就是省錢,能提高產量。
能適時轉序,那就是提高效率,還是能提高產量。
能對質量形成生產中的把控,質量好了浪費就少了,依然能提高產量。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鋼鐵產能真的很重要。
戰場上,我們沒被敵人的鋼鐵淹死,靠的是指揮員的聰明才智和戰士們的血肉之軀。
生活裡,鋼鐵的短缺,帶來的是生產工具的匱乏,住房短缺,基建不足……
很明顯,我們承認我們的不足,但是我們努力想改變這種不足。
在座的同志,無一不在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高振東把這條線丟擲來之後,就只管笑呵呵的看著大家自由發揮,自己就不怎麼說話了,他前面做的已經夠多了。
再說了,換到這種具體的操作和應用方面,他比起這些在鋼鐵行業有著十幾乃至幾十年的老同志,還是差不少的,還不如什麼都不說,讓同志們自由發揮。
至於高振東自己,則是攤開了筆記本,刷刷刷的拼命記錄大家的想法和經驗,猥瑣發育了屬於是。
看見他這表現,同志們不由得在心裡感嘆,看看人家高總工,多麼的虛懷若谷、不恥下問,哪怕他有著如此的成果,依然不忘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要說這是他們在拍高振東馬屁或者盲從,那還真不是,這是基於高振東所展現能力的一種自然判斷。
用高振東前世的話來說,那就是當你做技術性發言的時候,你看見一位千人、長江乃至院士級別的人在很認真的聽並且記錄你的發言,你也會覺得他虛懷若谷的。
最終,這場會議的成果,分成了兩個檔案。
一份是《關於提高鋼鐵生產中質量問題的建議》。
一份是《高氏高爐操作線推廣驗證計劃》。
前者是這個會議本來就要形成的成果,而後者,是與會者覺得實在重要,萬萬不能稀裡糊塗的雜在前者裡面,必須單獨成文。
沒有質量問題的廠子,也跑不出這條線的掌控範圍。
會議散會的時候,基本上所有的同志都來到還躲在角落裡的高振東面前,表示了感謝和尊重。
高振東站在那裡就沒坐下來過,像個旅遊景點裡,因為有著美好寓意而被人們摸得錚光瓦亮的吉祥物似的,比如春城西山龍門門頭上那塊兒石頭,每年高考來臨之際,總是特別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