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和女同學再次談論要不要參軍的嶽維國一路狂奔趕到了教官的宿舍。
教官宿舍桌案上,留著一封訣別信。
“送吾子弟,上青天與敵寇奮戰,四十三人,無一歸來。”
“學生都去了,該輪到老師了。”
劇情到了這裡,其實沒怎麼體現嶽維國自己的事情。
但是,整個戰爭的慘烈,已經描繪的淋漓盡致了。
要不是飛機不夠用,恐怕嶽維國也已經作為空軍在天空之上與敵寇決鬥,再無歸期了。
但是現在,哪怕飛機不夠,也不能阻攔嶽維國為國效力了。
飛機不夠,我可以登艦,艦船不夠,我可以上馬,馬兒不夠,一雙鞋足矣。
老父親在陰暗的大堂裡,坐著,杵著拐,不知道是要起,還是要坐。
只看著兒子離去,最終還是沒有力氣站起來。
老母親哭的眼角渾濁,也還是沒有出聲留人。
嶽維漢乘上了汽車,前往戰爭最慘烈的前線。
作為接受過空軍訓練的他,剛剛參軍,就頂著中尉軍銜,要去前線戰爭最慘烈的地方,當機步排排長。
汽車在山下經過,半山亭,女同學站在亭子裡,手握一封信,兩行清淚。
說實話,看到這個地方,觀眾本來就已經不行了。
而音樂這個時候響了起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清亮的童聲,讓很多人眼淚不知不覺之間就已經滑落了。
這是什麼音樂?
這是……
一股說不出的淒涼,但又不只是淒涼。
歲月寫在其中。
回憶寫在其中。
感慨千頭萬緒。
時光就此流走。
無數情緒交匯其中。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年紀小一點的還好,只是沉浸在電影裡,與嶽維國感同身受。
年紀大一點的,聽的是淚流滿面,不知道有多少同志好友,走散在了人生路上。
這首《送別》是前世官方篩選一百大愛國歌曲中,唯一一首歌詞既沒有‘愛國’體現也沒有‘家庭’體現也沒有‘軍旅’情懷,沒有‘民族感情’的一首歌。
但它,就是百大愛國歌曲中,永遠的豐碑。
其詞作者,李叔同,在那個紛亂的年代,與很多好友並肩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