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老韓說話嘛,他說他要登陸火星我也說對對對。”
“我怎麼覺得這首歌真有資格和條件登陸北美?”
“你們踏馬在這麼好聽的音樂下面聊陳寅這個傻叉的傻叉粉絲?好好聽歌吧!”
很快,就有很多影片創作者出現在了這個評論區。
本來這次事件,他們就是全程參與的。
現在有階段性戰果了,韓舟主動出來要踩死陳寅嘴硬的粉絲,大家都激動地不行。
想看看水平如何。
“聽說是一首純音樂?之前《夏日漱石》的前奏好聽極了,不知道這一次純音樂做的如何。”
“說實話,最近做影片缺BGM,這首要是純音樂,不剛好拿來用?”
然而,點開歌曲,這些人就炸裂了。
臥槽?這是什麼?!
這也太猛了吧?
粗獷,高遠,寂寥,又有一種悲涼的感覺。
最後的莫西幹人?
最後的莫西幹人!
很快,就有快槍手做出了短影片。
“吃大瓜了吃大瓜了,韓舟在節目怒斥陳寅唱歌跑調唱的垃圾還刷票,然後陳寅粉絲反擊韓舟不懂美洲音樂,所以,韓舟做了一首美洲音樂回應,來聽聽水平如何吧?!”
這個快槍手啥都沒幹,就是找了一部拍米國原住民的電影,直接消音,然後把《最後的莫希幹人》往上面一配。
那味兒,太對了!
而看過這米國原住民電影的觀眾,感覺這音樂比原版配樂高出三個檔次來!
“UP主,你休要拿原片來糊弄我!”
“有沒有搞錯,毫無違和感,這麼好聽,你說這歌是韓舟寫出來回應陳寅粉絲的?這部純純的浪費嘛!”
“大炮轟螞蟻。”
“臥槽,這太帶感了,這歌叫什麼?我要去單曲迴圈!”
這首歌,出自同名電影的配樂。
不過原作品是交響樂,並且默默無名,根本沒人關注過,也沒人喜歡,更沒人傳唱過。
直到《最後的莫西幹人》的再次創作者、演奏者,一名出生在南美,被收養後逃過死亡厄運的原住民,以南美原住民看北美原住民悲慘命運的角度,重寫了這首曲子。
他所在的族群原本歷史上有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最後只剩下了四十五個人。
而莫西幹人巔峰上千萬人口,現在在米國不到五十萬人口。
經歷過這種無聲的消亡後,他才創作出了這首曲子。
當他把他創作的版本放出來時,已經是電影拍攝的二十多年後了。
僅僅用了幾天時間,瘋傳整個世界!
從他的角度,看這首音樂,是完全不同的角度。
看到美洲,所有的文明,在他眼中,都是歷史被破壞後留下的垃圾。
廣袤的草原上的一切,都空如無物。
只在群山之巔,在淒涼的沙漠保留地,才有莫西幹人生存著。
以他的角度,站在群山之巔,一眼望去,曾經遍佈大地人口逾越千萬的莫西幹,最終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