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補充的部隊全部都來自印度,這讓韋唯爾憤怒異常。
印度部隊是什麼成色誰都知道。
北非戰役第一階段,尼羅河集團軍之所以能向意屬北非推進800公里,主要原因就在於澳大利亞部隊的能征善戰。
和上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澳新聯軍不同,現在的澳大利亞部隊和紐西蘭部隊,成員白人和華人各半。
能打仗的部隊全部被調走,補充過來的部隊都是印度人,韋唯爾因此向倫敦提出,希望能請求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參戰。
這個要求被英國戰爭部果斷拒絕。
請求南部非洲人介入?
開什麼玩笑,一旦南部非洲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參戰,那麼戰後北非歸誰還不好說呢,搞不好還會影響到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蘇伊士運河可是英國的生命線。
英國戰爭部的態度讓韋唯爾絕望。
為了扭轉局面,韋唯爾以辭職表達自己的抗議。
大概在韋唯爾看來,憑藉北非戰役第一階段期間的表現,韋唯爾已經不可或缺,有資格向英國戰爭部提條件。
事實上也是這樣,尼羅河集團軍在前一階段中的出色表現,充分證明了韋唯爾的能力,韋唯爾有資格獲得英國戰爭部的另眼相看。
結果讓所有人都沒想到。
英國戰爭部很痛快的同意韋唯爾的“辭職”,將韋唯爾調往印度,和印度駐軍總司令奧金克萊交換職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克勞德·約翰·奧金萊克參與了對奧斯曼帝國的戰鬥,結果英軍慘敗,奧金萊克毫無建樹。
1935年,奧金萊克晉升為少將,次年出任英印軍副參謀長。
歐戰爆發後,奧金萊克被調回英國,先後任軍長和英國南方軍區司令,晉升為中將。
法國停止抵抗後,奧金萊克返回印度,任印度英軍總司令。
接替韋唯爾擔任北非英軍總司令之後,奧金萊克的軍銜被提升為上將。
奧金萊克抵達北非之後的第一件事,是清除英屬蘇丹境內的德軍。
歐戰爆發前,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埃及、英屬蘇丹、馬赫迪王國、以及英屬東非和英屬索馬利亞。
馬赫迪王國和英屬東非因為南部非洲第二集團軍的防守,安全上有了保障,也為戰後歸屬埋下隱患。
柏培拉能撐到意屬東非投降,同樣靠保護傘公司支撐,埃及和英屬蘇丹是英國政府最後的底線。
北非戰役第一階段中,尼羅河集團軍的主攻方向是意屬北非,對於英屬蘇丹無力兼顧。
為了保證英國對於英屬蘇丹的控制,韋唯爾拒絕第二集團軍向盤踞在英屬蘇丹的義大利軍隊進攻,所以英屬蘇丹境內的義大利人,才能苟延殘喘到現在。
這個問題現在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
一月底,由普拉特將軍指揮的部隊,開始了肅清蘇丹的戰役。
戰事進展的很順利,義大利人在東非和北非接連遭受沉重打擊,英屬蘇丹境內的義大利軍隊已經失去作戰意志,連印度軍隊都打不過。
由英印第五師和第四師,在六個空軍中隊的支援下,向卡薩拉的意軍發起進攻。
兩個義大利師幾乎沒有抵抗,主動撤離卡薩拉。
不久,義大利人又放棄加拉巴特,退出蘇丹進入阿比西尼亞,向駐紮在阿比西尼亞境內的第二集團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