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第66師才知道營地內發生了什麼。
第三團士兵,一部分來自北非,一部分來自摩洛哥。
摩洛哥到1912年才淪為法國保護國,參加外籍軍團的歷史不足,對於外籍軍團的一些情況還不夠了解,所以對於自由法國的忠誠度,反而比來自阿爾及爾的僱傭兵更多一些。
第三團的譁變,是由一部分來自阿爾及爾計程車兵發起的,其他人大部分是被裹挾。
在認識到第66師的強硬之後,第三團內部再次分裂,來自摩洛哥計程車兵,和一部分來自阿爾及爾計程車兵傾向於投降。
這遭到一些來自阿爾及爾的強硬分子的反對,他們希望能把事情鬧大,獲得更大的關注,就有更大的可能達到目的。
兩群人之間爆發內江,十點多爆發衝突,超過150人死亡。
被第66師擊斃的叛軍也才不到30人。
第三團內訌反倒死了一百多,這幫人對自己人,下手可比對敵人狠多了。
對於這個結果,巴頓很滿意。
有了這一次的教訓,以後法國外籍軍團再想譁變,那麼就得考慮下後果是否能承受。
有人不滿意。
讓·皮埃爾就對巴頓的處理方式非常不滿,在自由法國的內部會議上,讓·皮埃爾將大西洋戰區的“暴行”,提高到和“弩炮行動”平級的高度,希望自由法國能改變立場,最起碼要保持中立。
這一點絕無可能。
自由法國和維希法國不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只承認維希法國,承認自由法國的只有英國和南部非洲,如果自由法國中立,那麼英國和南部非洲對待自由法國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
英國不說了,戴高樂對英國人失望透頂。
南部非洲是戴高樂最大的依仗。
“第三團的損失,完全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原因導致的,和南部非洲第三集團軍沒有任何關係,換成是我,我也會這樣處理。”戴高樂還是理智的。
“這不是方式問題,這是態度問題,根本原因在於南部非洲對我們缺乏足夠的尊重!”讓·皮埃爾更在乎尊嚴。
自由法國組建的部隊,一部分已經在羅安達接受了完整的訓練,即將抵達北非參戰。
南部非洲教官訓練的部隊,戰鬥力肯定比外籍軍團更強大,所以對於自由法國來說,外籍軍團也已經成為雞肋。
“如果你想獲得他人的尊重,那麼你首先要表現出來值得被尊重。”戴高樂立場堅定,自從歐戰爆發之後,法國的表現,確實很難讓人尊重。
先不說法國人有多糾結。
外籍軍團譁變,最開心的可能就是隆美爾。
隆美爾正在籌劃對尼羅河集團軍的反攻。
在那之前,隆美爾首先要解決阿爾及爾的威脅。
外籍軍團譁變,阿爾及爾陷入混亂,第三集團軍的威脅暫時解除,隆美爾抓住這個機會,迫不及待的向尼羅河集團軍發起進攻。
和1940年底相比,現在韋唯爾手中的兵力更多,紙面資料更強大,戰鬥力卻不升反降。
為了支援希臘,溫斯頓將韋唯爾手下的兩個澳大利亞師調往希臘,尼羅河集團軍實力大損。
為了維持戰線,韋唯爾請求更多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