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不知道多少年前的爺爺級別軍艦了,現在還拿出來撐門面呢——”大副安德烈·庫爾佐夫是俄羅斯裔,英國人的遠親,說話更不客氣。
“腐國名不虛傳,總是喜歡玩這些小花招——”著艦指揮官德克·奧爾布賴特是徳裔,英國人的天敵。
“我們如果要擊沉‘納爾遜’,需要派出多少架魚雷機?”作戰指揮官託尼·範·佩西是布林人,和英國不共戴天。
“冷靜點先生們,這個問題等你們軍演的時候再討論吧——”楊·史沫資就很無奈,這麼一群驕兵悍將,未來大西洋艦隊和皇家海軍的合作前途堪憂。
“聽說皇家海軍改造之後的‘伊麗莎白’,載機量只剩下96架,他們是怎麼做到的?”艦橋角落裡,羅賓遜·巴尼和他的工程師們竊竊私語。
楊·史沫資怒目而視。
羅賓遜·巴尼一臉無懼。
這也很合理,外交部長管不著鯨灣造船廠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在南部非洲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估計他們為尊貴的艦長改了個三室一廳出來——”工程師的嘴也太損了。
“‘皇家方舟’號排水量45000噸,估計是安裝了更多的防護裝甲——”
“航空母艦要是被敵人逼近到可以發射魚雷的距離,安裝再多的防護裝甲都沒用。”
“那也不一定,‘伊麗莎白’上還有艦炮呢——”
工程師們議論紛紛,南部非洲的“城市”級航空母艦上可沒艦炮。
也不知道“伊麗莎白”上的艦炮,有沒有發揮過作用。
英國使用航空母艦按說也快20年了,積累了這麼長時間的經驗,理論上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
只能說“鉅艦大炮”主義害死人。
正說到艦炮的時候,隨著“馬達加斯加”駛入樸茨茅次軍港,按照禮節列隊歡迎的皇家海軍是要鳴放禮炮的。
排在分列式最前面的,就是皇家海軍現在最強大的“納爾遜”號戰列艦。
滿載排水量43140噸,三座三聯裝MarkI型16英寸(406毫米)45倍徑主炮, 六座兩聯裝MarkXXII型6英寸(152毫米)副炮——
紙面資料無比強大的“納爾遜”,航速卻只有可憐的23節,比1912年服役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都慢。
就在“納爾遜”鳴放禮炮之後,異變突生。
禮炮都是空心彈,沒彈頭的。
可是“納爾遜”號戰列艦鳴放禮炮之後,“馬達加斯加”號航道正前方突然激起一個巨大水柱。
楊·史沫資瞬間就被驚呆了。
皇家海軍不至於犯這樣的錯誤吧!
可是如果這不是個低階失誤,那麼後果將會更嚴重。
艦橋內的一眾軍官也被驚呆,這還是那個縱橫四海天下無敵的皇家海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