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飛艇空港和飛機空港是不可能通用的,乾脆直接一點,建設一套獨立自主的飛艇航空體系。
而且特種豆絲材料和產品是不會隨便出口的,特別是人造蜘蛛絲型別,基本都是不允許出口國外的,這意味著飛艇短時間內不會向國外推廣,因此不需要考慮國外的標準。
等國內的飛艇航空技術徹底成熟,形成一整套體系之後,國外想引進只能學習這個標準,那些實力一般的地區,根本沒有能力獨立建設自己的飛艇航空體系。
而歐盟和阿美麗卡,雖然有能力獨立建設飛艇航空體系,但是他們內部的問題非常大,加上充滿了不確定性,必然是飛艇技術的重點管制區域,短時間內不需要考慮他們的市場。
因此現階段,飛艇航空主要是在國內推廣,同時逐步建立一套管理和執行標準。
當然,海陸豐公司也清楚,隨著藍鯨飛艇的試飛高效執行,其他企業也會進入這個運輸市場。
為了建設一個全面的飛艇運輸體系,海陸豐公司已經開始籌備建設環宇空港集團,計劃引進各方的投資。
這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畢竟由於新型飛艇的體型龐大,需要的空港面積也非常龐大,如此一來,很多地區只能建設一個大型飛艇空港,甚至很多東部城市,只能幾個城市共有一個飛艇空港。
這種情況下,單靠海陸豐公司一家企業是很難全面協調各方的利益。
而且官方也不會允許飛艇運輸產業被一家企業壟斷,未來國內肯定會存在多家飛艇運輸企業。
目前西北、東北地區,在發展低空運輸產業上,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主要是這些地區有大面積的荒地,加上地廣人稀,航道和空港規劃比較方便。
特別是在西北地區,飛艇運輸對於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有壓倒性優勢。
畢竟當地很多城市距離非常遙遠。
比如甘省,東西距離1659公里;漠南的東西距離2400公里;西域的東西距離1950公里,南北距離1550公里。
在這種距離面前,連線每一個城市的公路鐵路,其建設和維護成本都非常高。
而這種距離上的交通困境,導致西北的農產品和礦產資源,運輸到東部城市,成本反而比從國外海運的進口產品還高,這就是運輸成本居高不下造成的後果。
新型飛艇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打破地理限制,讓西北的經濟體系進一步融入東部經濟體系。
…
接下來的一個多星期中。
藍鯨1001號飛艇每天都在民勤與渭城之間飛行,每一個來回,差不多就在16到17個小時之間。
八天時間裡,除第三天進行過一次返廠維修,剩下的時間都在飛,一共飛了11個來回,累計運輸了4180噸貨物。
其中民勤輸出的產品主要是硼豆絲、矽豆絲、人造蠶絲和絲綢布料。
而渭城輸出的產品,則主要是高純度硼砂、熱帶水果、生活用品、精密儀器、工程裝置等。
十二月份的民勤。
此時已是天寒地凍。
這幾天下了一場小雪,不過雪量連地都蓋不住,很快就被第二天的狂風和陽光清空了。
不過此時的民勤縣城非常熱鬧,因為海陸豐公司在這裡的龐大投資,讓這裡的人口飆升了近6萬人。
要知道,民勤縣縣城以前的人口才7萬出頭,現在一下子湧入6萬人口,幾乎是人口翻倍了。
同時還有周圍農村的人口也集中到了城市。
好在民勤高新區準備了足夠的房子,為了保證產業園區的配套設施可以在入冬之前投入使用,承包工程的中鐵建設集團,這大半年調來了好幾千建築工人。
目前產業園區內,一共建設了近1.8萬套房子,另外還有臨時的集裝箱房近6800套。
為了避免房子裝修過程中帶來健康風險,這些房子都採用了非常工業風的裝修模式,牆壁就刮大白,地面鋪瓷磚,傢俱不是鐵製品,就是乾脆使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的,或者從矽豆絲構件廠定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