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線確實暫時夠用了,畢竟有3萬噸液態奶的產能…不,應該是6萬噸。”馬千陽說著說著就反應過來。
畢竟在之前英雄乳業半死不活的狀態下,生產線開工率非常低,如果二十四小時連軸轉,差不多可以幹到年產6萬噸液態奶的產能規模。
“是呀!”這也是李新華暫時不打算擴充生產線的原因。
就算是要擴充生產線,也是擴充本部在公平鎮奶牛養殖基地的液態奶生產線,方便就近向粵東和珠三角供應。
既然不增加液態奶生產線,那馬千陽大概知道他們這邊不需要生產液態奶了:“那李經理,贛南養殖基地和廬陵養殖基地的生牛乳是不是還維持之前的生產任務?”
“是的,豫章基地加工液態奶的原材料由基地就近供應,那邊的餵養方案已經調整了半個月,每個月差不多有1.1萬噸生牛乳的產能,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生產液態奶的需求,暫時不需要廬陵基地和贛南基地供應。”
馬千陽沉思片刻:“李經理,單純生產奶粉,我認為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你有什麼提議?”
“生產乳酪吧!國內對於乳酪的需求量,這些年增加了不少。”
李新華拿出手機,找到了之前市場調研部的一份乳製品市場調研報告,看了一下,他發現這個發現有搞頭:
“確實可以考慮,國內去年的消費了35萬噸乳酪製品,其中有12萬噸是進口產品,而且國產乳酪價格普遍在每公斤55塊錢以上,進口產品價格更高。歐美年人均消費乳酪十幾公斤,而我們國內的乳酪年人均消費量不到0.25公斤,就算是飲食習慣不一樣,也不應該這麼低。”
一旁的林大通一針見血地說道:“歸根結底,還是產品價格太高,加上民眾囊中羞澀,不然國內乳酪人均消費量,增加10倍都可以消化掉。”
“有道理。”李新華也認為這是國內市場萎靡不振的核心問題。
“我們的生牛乳成本,目前是每公斤3塊錢左右,生牛乳制乳酪的產出率在10~12%之間,每公斤乳酪的生牛乳差不多成本為27塊錢,而且生產乳酪過程中,還可以提煉出乳清蛋白粉,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綜合價值。”
當然,這是指純乳酪的成本。
如果是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乳酪棒,其乳酪含量最高就55%,比較低的產品,甚至乳酪含量只有16%左右。
而這些乳酪棒產品往往賣到每公斤上百塊錢的價格,比純乳酪還高了近一倍,但是成本卻只有純乳酪的20~50%,妥妥的暴利,分明就是欺負消費者不懂,拿消費者當冤大頭宰。
李新華和馬千陽等人討論之後,便決定開發乳酪產品。
要知道,目前贛南基地、廬陵基地,每個基地每天差不多可以生產366噸生牛乳。
生牛乳產能越發龐大起來,庫存積壓的奶粉就越多,大包奶粉一般都是廠家才會需要,或者直接出口給國外的企業做復原乳、乳酪之類。本來國內的奶粉就產能過剩。
李新華接管英雄乳業以來,一直兢兢業業,但是對於庫存的奶粉,他還是感到煩惱和擔憂。
幸好他不是一個聽不進意見的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一般,因此他經常和其他管理層開會討論如何發展英雄乳業。
現在李新華就採納了馬千陽的建議,準備打報告給母公司,讓母公司撥款給贛南基地、廬陵基地,建設乳酪加工廠房。
就在李新華和馬千陽討論著如何規劃乳酪產業的時候。
江淼打了一個電話過來。
“喂,老闆!”
“老李,你最近要抽空去一趟漠南分公司。”
李新華瞬間反應過來:“去漠南分公司?公司是打算在漠南建立奶牛養殖場和乳製品加工廠嗎?”
“嗯!”
“老闆!漠南的奶牛養殖規模要多大?”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至少每年維持10萬頭產奶奶牛,在五年內建設完成。”
“五年內?沒有問題。”李新華一聽到有五年發展時間,也覺得壓力不大。
因為他已經在英雄乳業歷練過,半年擴充了近3萬頭奶牛的養殖規模,要維持每年產奶奶牛10萬頭,那漠南養殖基地的整體奶牛養殖規模,就要達到20萬頭,分五年執行,每年就4萬多頭。
而且英雄乳業在目前已經有6.5萬頭奶牛,每年可以繁育出近3.2萬頭小牛犢。
也就是說,漠南基地的奶牛來源,以後會由英雄乳業自己繁育解決很大一部分。
“那你交代好工作,一個星期後過去漠南分公司那邊,我會交代劉治本和吳松他們配合你。”
“好的。”李新華又想到剛才討論的乳酪產業,趕緊趁機說道:“老闆!剛才廬陵乳廠的馬廠長向我提議,要發展乳酪製品,我認為這個產業大有可為。”
“可以,你打一份報告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