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陸豐公司的新品種大豆、新品種紫苜蓿陸續推出,很快國內養殖產業就會發生大變動。
這個時候,英雄乳業應該埋頭佈局,提前進行生產線的改造升級,而不是維持半死不活的液態奶市場。
一旦產業升級開始,大量高質量的低價牛奶湧入市場,可以瞬間搶回市場。
其他乳企要反應過來,然後開始佈局飼料和牧草產業,至少會落後一年的時間,甚至一部分企業內部各種扯皮下,時間會被拉得更長。
要知道,隨著時代的發展,時至今日的國內乳製品市場,其實已經是一片紅海了,倒不是乳企利潤不行,而是市場萎靡不振。
江淼翻看著市場調研部的各種調查報告,就發現了這個嚴重的問題。
為什麼國內乳製品市場在經過二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後,會在這幾年呈現出萎靡不振的情況?
原因有三個。
一方面是國內的飲食習慣問題。
另一方面則是乳製品價格偏高。
第三個原因,涉及到消費者的消費力不足。
畢竟乳企不降價,消費者又囊中羞澀,那市場自然會呈現出萎靡不振的狀態。
可乳企降價,又面臨毛利率下降的問題。
這些乳企算來算去,發現還是維持現狀比較好,畢竟降價促銷,也沒有辦法一下子吸引到足夠多的增量,反而會得不償失。
這就是當前國內乳企面臨的困境。
本質上,就是生產成本壓不下去了,還要面臨國外廉價乳製品的衝擊。
畢竟國內乳企,每年需要從紐西蘭進口五十萬噸大包粉,這些大包粉主要用於生產復原乳、奶粉,或者直接作為食品原材料,用於生產麵包之類的產品。
由此可見,國內的生牛乳產能是不夠的。
但是因為生產成本的原因,目前國內的奶牛養殖規模已經逼近上限。
英雄乳業要有作為,就要依靠母公司的技術,增加本身的養殖上限,提升單位產能。
更何況,英雄乳業還有一個其他乳企沒有的隱藏優勢。
那就是海陸豐公司構建的區域產業鏈,這種區域產業鏈會增加當地人的收入,收入增加了,當地人的消費力就會跟著提升。
不然你讓一個年收入幾千塊的老農民,日常消費一瓶250毫升的液體奶?這顯然不現實。
以馬宮鎮為例子,目前鎮裡面的人均年收入,可以達到兩三萬。
這種情況下,馬宮鎮普通人今年年底的消費熱情異常高漲,碼頭海鮮市場上百塊錢一斤的紅心蝦姑,或者野生石斑魚,直接供不應求。
連帶著海陸豐公司的活體鰻魚和特級埃及塘蝨,都在當地銷售了很多。
以海陸豐公司的產業佈局,很快就可以拉高贛南地區的收入水平,到時候英雄乳業藉助母公司在當地的影響力,打打廣告,加上價格優勢,就不愁牛奶銷售不出去。
產業佈局帶動區域整體發展,從而提升當地人的整體收入水平,才可以拉動當地消費,讓自己的產品銷售出去。
不然當地人的收入還是以前的仨瓜倆棗,錢包空空如也,那市場不萎靡不振才是見鬼了。
這也是國內目前市場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龐大的產能找不到消費者,消費者因為收入太少,又消費不起太多產品,消費不起太多產品又導致工廠開工率不足,進而導致減薪裁員。
簡直是惡性迴圈。
表現在市場上的情況,就是通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