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兒掠過草原,碧綠的草而隨風搖曳著,放眼望去,就好似一片起伏不絕的連綿波濤。{首發}
兩支大軍相向列陣,在空曠的原野上,數萬人的軍隊,竟顯得是那麼的渺小和卑微。
去卑麾下大軍,大部留守王庭,前來追擊左谷蠡王的,不過只有五萬兵馬。
而左右谷蠡王的軍隊,經過連番廝殺,而今留在身邊的,僅僅是不足三萬人。
三萬左右谷蠡王兵馬,個個都是衣甲殘破,一副狼狽不堪的模樣。
他們列陣的方位,並不是大軍的主陣,而是位於偏陣,主陣的方位則整齊的擺列著一支兩萬人左右的漢人軍隊。
這支漢人軍隊與秦軍多有不同。
秦軍作戰,雖說有騎兵,可騎兵並非主力,而這支漢人軍隊,卻是清一色的以騎兵為主。
曠野上的罡風,撩動著杏黃色的戰袍,將戰袍的邊角掀起,袍襟抽打在將士們的胯部,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
兩萬遼東騎兵,都是一手持著騎兵圓盾,另外一隻手提著騎兵短矛,一雙雙眼睛眨也不眨的凝望著對面的匈奴大軍。
同樣全是騎兵的去卑大軍,由一名匈奴部落王率領。
這位匈奴部落王下巴上生著一縷長長的山羊鬍,從已經有些花白的山羊鬍,能看出他的年歲至少也有四五十開外。
此人不是別個,正是追隨去卑的匈奴白羊王。
頭盔上有著兩隻彎彎的銅質尖角,在陽光下,那兩隻尖角泛著金燦燦的光澤,倒是讓他看起來還真有幾分野生山羊的野性。
白羊王身後的匈奴大軍,並不像遼東軍那樣陣型齊整,鬆鬆散散的陣型,如果不是他們騎著戰馬,更像是一群臨時聚集起來鬧事的亂民。
駐馬立於遼東軍陣前的,正是公孫康和公孫蘭。
倆人並騎而立,望著對面的匈奴大軍,彼此都沒有說話。
遼東軍人數要比白羊王麾下的匈奴人少了許多,而且他們陣列齊整,如此擺列陣型,看起來遼東軍更是要比匈奴人實力單薄。
陣列齊整,也是有著陣列齊整的好處。
匈奴人雖然看起來很多,可他們計程車氣卻是很難凝結,遼東軍卻並沒有那種顧忌。
相互挨的很近,每一個遼東軍將士的臉上,都帶著對廝殺的渴望。
常年駐紮於遼東,遼東軍與當年的公孫瓚大軍一樣,他們訓練最多的是騎兵,而步兵,卻只是作為整個作戰序列的補充。
為了快速趕到河套,這次遼東軍出征,兩萬兵馬清一色全是騎兵。
從腰間抽出直刀,白羊王將直刀指向對面的遼東軍大陣,低沉著嗓音吼了一聲:“殺!”
隨著白羊王一聲低吼,他身後的五萬匈奴人,紛紛抖動著韁繩,策馬朝遼東軍的方陣衝了過來。
望著潮水般湧上來的匈奴人,公孫康和公孫蘭並沒有立刻下令衝鋒,而是靜靜的等待著。
“弓箭!”當匈奴人衝到離遼東軍陣列只有百十步的地方時,公孫康終於下達了第一道命令。
隨著他的一聲令下,所有遼東軍將士全都把短矛和盾牌放在了馬背上,從背後取下長弓,在弓弦上搭起箭矢,瞄準了迎面衝上來的匈奴人。
一支支鋒銳的箭矢瞄向了正在衝鋒的匈奴人,遼東軍將士們個個滿臉凝重,默默的等待著匈奴人衝到箭矢的射程之內。
“放箭!”當匈奴人衝到離遼東軍只有六七十步的地方,公孫康終於按下了手臂,大喊了一聲。
隨著他的一聲令下,所有遼東軍全都將箭矢發射了出去。
如同蝗蟲群一般的箭矢,在半空中形成了一道急速飛馳的墨雲,朝著匈奴人罩了下去。
衝鋒中的匈奴人,迎著箭矢,不僅沒有減緩速度,反倒將戰馬催的更快。
夾裹著勁風的箭矢,兜頭向匈奴人罩下,就在箭矢落入匈奴人之中的那一瞬,無數匈奴人連人帶馬翻滾著朝前摔了出去。
戰場上一陣人仰馬翻,戰馬慘烈的嘶鳴聲與馬蹄踏動地面發出的轟響和在一起,更是給戰鬥增添了幾分慘烈。
遼東軍將士們射出一蓬箭矢,緊接著又抽出第二支羽箭射了出去,在他們射出第三支羽箭的時候,匈奴人已經衝到了離他們只有三四十步的地方。
雙方距離已經很近,雖說箭矢能給騎兵造成很大的傷亡,可如果繼續發射箭矢,遼東騎兵就會捨棄戰馬衝鋒的強大沖撞力,如此一來,便是有點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