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川各大營將領派系比較複雜,除了黃巾系的王當、寥磊等人外,還有原西涼軍的張繡,原江淮系的陸勉、鄭寶、劉闢等人。
在王當督領穎川軍政期間,各派系將領之間發生了很多摩擦。這次陸勉進京後,當著大將軍和張燕的面,要求調離穎川,由此可見穎川大軍內部的矛盾已經很深了。
過去這支大軍是由顏良、文丑指揮,在張燕看來,他們兩人中的任何一個去穎川,都能有效緩解各軍之間的矛盾,有利於開闢荊州戰場。
但大將軍不願意,他也沒辦法。從目前穎川的情況來看,此仗難打,因為打荊州,豫州的袁譚就會北上打穎川,稍有不慎,荊州之戰就會失敗。
黃巾系將領如果去指揮,十有**要承擔失敗的責任。張燕不想承擔這個損失。
張燕想了個拒絕的理由。穎川不同於其它地方,它和汝南、南陽三地是本朝士族興旺之地,歷代人才輩出,此刻無論是長安,還是襄陽,都有大量的穎汝士人。
如果朝廷想以最小代價在荊州、豫州兩地取得最大戰果,最好的辦法就是邊打邊招撫。
“如果朝廷派一位在穎汝士人中非常有影響力的大臣到穎川指揮作戰,肯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張燕說道,
“王當在穎川待了一年多了,他雖然很努力,但他終究是個武人,很難得到當地士人的認同。我估計楊鳳去了後,情況更差。”張燕的這個建議提醒了李弘和徐榮。
荊州和豫州不同於徐州,這兩州人才濟濟,能人比比皆是,而且其中大多數士人支援襄陽,即便大軍佔據了部分郡縣,也未必能在當地站住腳。
這個建議的確非常高明,不過它有個讓人擔心的地方,那就是十幾年來,北疆的軍隊第一次由士人掌控,而且還是非北疆系計程車人,這對李弘來說,一時有些難以接受。
張燕則不以為然。穎川的各營大軍除了袁耀當年從江淮帶出來的人馬外,其它都是出自北疆,不是隨便哪個人就能控制的。
過去,皇甫嵩、張溫率軍在西疆平叛的時候,他們何曾真正控制過董卓、李弘的軍隊。
徐榮仔細想了想,覺得這主意不錯。打贏了,軍中將領有功勞,而且戰果肯定不小;打輸了,則能進一步壓制朝中其它非北疆系的勢力。
總之,對朝廷、對北疆人來說,都是利大於弊。另外,此刻大將軍如果主動奏請朝廷,讓北疆系以外的大臣統帥軍隊,不但可以得到朝堂上下的信任,有助於朝堂的穩定,還能對南方叛逆產生很大的衝擊,有助於分化和招撫叛逆,縮短平定天下的時間,甚至有可能讓中興大業推進的速度更快。
大將軍李弘考慮了一夜,仔細權衡了得失,決定採納張燕的建議。正月二十六,大將軍李弘奏請長公主,懇請長公主委派穎川大軍的統帥。
長公主初始也是疑惑不解,等到聽完大將軍的解釋,這才恍然大悟,急召太傅楊彪和御史大夫荀攸議事。
楊彪和荀攸懷疑自己聽錯了,愣了半天,想了半天,就是不敢發表意見。
大將軍解釋了一番,誠心誠意地希望兩位大人能理解自己,相信自己,儘快舉薦人選。
楊彪和荀攸一起回到了太傅府,兩人商討了很長時間,委決不下,擔心這是大將軍的借刀殺人計。
午後,廷尉卿陳群、大司農卿鍾繇和大鴻臚卿袁耀先後趕到太傅府,聽到這個驚人的訊息後,三人也是大為吃驚。
大將軍是什麼意思?這種破天荒的
“好事”也會出現在今日的朝堂上?難道大將軍真的決心把軍隊交給天子和朝廷?
“有一點是肯定的……”楊彪說道,
“此次打南陽,穎川的七萬大軍最多隻能出動一半,剩下的一半要阻擊豫州袁譚的反攻。因此,此仗穩輸不贏,最好的戰果也就是打個平手,大軍重新撤到魯陽一線和叛軍對峙。打個平手還好說,打輸了,即使不掉腦袋,也要回家養老,這樣我們在朝堂上的實力就越來越弱了。”
“看樣子,大將軍在出徵西疆之前,還要趕走一批非北疆系大臣,以確保朝堂的穩定。”陳群嘆了口氣,
“這次,不會又要人頭滾滾吧?”
“我覺得大將軍沒有惡意,這是他主動給我們的一個機會。”荀攸沉思良久說道,
“這個先例一開,軍隊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漢軍隊。如果我們把握住了這次機會,打贏了,建立了功勳,在軍中豎立了威信,將來,還會有更多的大臣統率軍隊,而北疆軍這個稱呼也會漸漸淡化,這支軍隊將真正的成為大漢軍隊。”
“前段時間,大將軍讓武人入朝了,現在他讓士人統率軍隊,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大將軍希望武人和士人互相信任,互相融合,互相認同?”大鴻臚袁耀若有所思地問道。
“不管大將軍怎麼想,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楊彪看看眾人,苦笑道,
“你們誰有本事把這一仗打贏了,把南陽奪下來?如果能打勝仗,一切皆有可能。”
“南陽的確很難打,但如果大軍能攻佔豫州,是不是對整個戰局更有利?”一直沒有說話的鐘繇忽然問道。
楊彪等人略一思索,頓時明白了鍾繇的意思。
“你願意去穎川?”楊彪驚喜地問道。鍾繇點點頭,信心十足地說道:“我去穎川。”正月二十七,天子下旨,命令左衛將軍呂布急赴兗州,指揮大軍攻打徐州。
拜鍾繇為徵南將軍,指揮大軍攻打荊州。即日起程。下午,大將軍李弘率文武大臣相送於十里長亭。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