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天子詔告天下,收復洛陽,並勸告各地叛逆以社稷為重,接受朝廷招撫,讓天下儘快穩定。
同日,天子下旨,犒勞大軍將士,安撫受降叛軍,陸續遣返各地民夫。
同日,天子下旨,命令河南尹令狐邵以最快速度遣返被俘民夫,讓他們回家和親人團聚,並盡最大可能展開春耕,減輕朝廷賑濟負擔。
四月初九,天子和大將軍李弘在行轅召集諸將軍議。洛陽大戰自去年三月大軍開始攻打洛陽外圍八關開始到現在,歷時十四個月。
加上關中和青兗兩州牽制戰場,朝廷共投入兵力三十四萬,前前後後徵調民夫大約五百萬人次,消耗糧草軍械不計其數。
河北財賦完全告竭。大軍攻克洛陽外圍八關,大約用了五個月時間,投入兵力二十八萬,河內、河南、關西、穎川四個戰場共計傷亡一萬七千人,其中陣亡八千。
大軍攻克洛陽城用了大約九個月時間,投入兵力二十三萬,傷亡一萬五千人,其中陣亡九千。
在十四個月的戰鬥中,大軍共殲敵約六萬人,其中俘虜約一萬五千人,袁紹、袁微、逢紀、審配等叛逆均在此役喪生。
此戰過後,朝廷收復了洛陽,基本佔據了中原,奠定了平定天下的優勢。
目前,大軍沒有乘勝南下的條件,除了朝廷財賦無力支撐外,關中的形勢也極為緊迫。
自劉備、劉璋等叛逆率軍北擊關中後,西疆的韓翼、楊秋再次叛亂,他們和西疆的羌人一起,對關中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因此,平定西疆,拱衛關中成了當務之急。年前,朝廷曾為大軍收復洛陽後,如何平叛才能最有助推動中興大業的發展有過激烈爭論。
當時朝中很多大臣反對大將軍先穩定西北兩疆後南下平叛的策略,但現在看來,朝廷必須暫緩平叛,轉而集中精力穩定西北兩疆,讓河北百姓休養生息,讓朝廷恢復元氣。
否則大軍不但南下平叛受阻,還有可能丟掉關中,繼而還有可能因為財賦危機導致河北陷入崩潰的絕境。
各部統軍大將很多人不能接受朝廷的平叛策略,他們認為攻克洛陽後,大軍以中原為後盾,可以即刻南下,橫掃江淮和荊襄,徹底平定天下。
為了讓軍中大將們能夠接受朝廷的平叛策略,毫無條件地遵從朝廷的命令,李弘、張燕、賈詡、田疇、傅乾等大臣紛紛從天下局勢、西北兩疆的危機、河北百姓這幾年所承擔的驚人負擔、朝廷財賦的窘迫、兵事上的諸多困難等各個方面做了詳細的解釋。
王當最後說了一句,如果我們南下平叛成功了呢?一年時間內成功了呢?
張燕反問,如果失敗了呢?南下平叛的戰場從東到西,有三、四千裡,有淮河、長江兩道天險,荊州、巴蜀、江東還有強悍的水師。
我們若攻其一點,則敵共抗,我們若多路攻擊,則實力分散,一路敗,則全線告敗。
其次,我們在洛陽大戰已經耗盡了朝廷財賦,就算退一步,假設朝廷財賦還能支撐一年,但幾十萬大軍南下作戰,有主攻戰場,有牽制戰場,各戰場路途遙遠,消耗驚人,一旦敗北,河北必將一蹶不振。
河北一蹶不振,我們拿什麼去穩定和威懾西北兩疆?再次,我們倉促南下平叛,地形不熟,水土不服,糧草不足,將士疲憊,水師薄弱,邊疆不穩等等,不利因素太多,就憑這麼多不利因素,我們憑什麼認定自己一年內就能擊敗所有叛逆?
中興大業事關大漢存亡,社稷存亡,百姓存亡,容不得任何錯誤,更容不得任何
“如果”。我們在制定中興策略,在實施中興策略的時候,絕不允許任何
“如果”,堅決杜絕僥倖心理。我們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保證中興大業的成功,保證社稷的振興,保證百姓的生存。
王當和部分將領雖然不滿張燕的解釋,但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自己的想法的確是建立在
“如果”的基礎上,兵行險著,敗則亡,很難再有重頭來過的機會。相反,朝廷的策略非常穩重,朝廷要固本培元,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和發展,待力氣恢復了,實力強悍了,再推動中興大業向更高、更深、更快的方向發展。
朝廷的策略已經確立了,此次軍議不過是為了統一北疆諸將的想法而己。
所以大將軍待張燕等人說完之後,要求各部統軍大將務必遵從天子和朝廷的旨意,忠實執行朝廷的一切命令,然後便開始下達命令。
左衛將軍麴義、右將軍楊鳳統率龍驤大將軍趙雲的四營南軍、六營北軍。
武威將軍梁百武的四營人馬,鎮軍將軍張白騎的四營人馬,共九萬大軍分從水陸兩道急速入關,戍守京都。
洛陽屯兵四萬。武鋒將軍張郃、武猛將軍吳雄各率本部四營人馬戍守洛陽。
關西屯兵兩萬。強弩將軍孫親率本部四營人馬戍守關西。後將軍玉石率武毅將軍高覽的四營人馬、徵虜將軍徐晃的兩營人馬即刻東進陳留,幫助前將軍呂布擊敗叛軍。
待曹操、袁譚等叛逆撤兵後,呂布和玉石兩位將軍帶著穆斯塔法的長水營回朝。
兗州屯兵六萬。定陶由高覽駐防,陳留由彭烈駐防,山陽由徐晃駐防,任城由魏續駐防,魯國由高順駐防。
青州屯兵兩萬。臨淄由臧霸駐防,北海由管亥駐防。武衛將軍文丑、驍騎將軍王當領四營人馬急速支援穎川戰場,幫助左將軍顏良擊敗叛軍。
待劉表等叛逆撤兵後,顏良、文丑兩位將軍和姜舞的烏拉鐵騎一起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