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問鼎中原第八十三節||四月初六,辛評走出皇宮,和大將軍李弘商談投降一事。
大將軍李弘顧及到皇宮的安全,態度上很客氣,好言勸慰,並保證袁紹和洛陽大吏們都將得到天子的赦免,甚至可以到朝廷任職。
軍隊將士們可以解甲歸田,也可以在整編後成為朝廷的軍隊。李弘的寬容和承諾讓辛評感激涕零,
“我即刻回去安排,明日清晨率部撤出皇宮,到城外北軍大營駐紮。”辛評這句話剛剛說完,李弘的臉色馬上就變了,
“本初兄呢?本初兄不在皇宮嗎?”張白騎、王當等人在南城戰場上尋找了一天,他們發現了袁尚、袁微、袁忠、王肱、呂曠、眭展、高翔等數十名洛陽大吏的屍體,但就是沒發現袁紹的屍體。
李弘接到稟報後,認定袁紹要麼在南陽,要麼還在皇宮堅守,心裡隨即存了一絲僥倖,誰知辛評的一句話把他那點僥倖徹底擊碎。
辛評黯然搖頭。
“他在哪?在南陽嗎?”李弘急切問道。
“初四日,就是前天城破的時候,他死了。”辛評把袁紹突然中風癱瘓,拖延半個月後,終於油盡燈枯不治而亡的事說了一遍。
“袁尚把本初兄的遺體帶出城了?”李弘極力控制心中的震駭,儘量保持著臉上的平靜,他希望辛評不要說
“是”,但辛評還是堅決地點了點頭。李弘苦嘆,轉身望向站在背後的蔣濟,衝著他使了個眼色。
蔣濟心領神會,躬身退下,直奔南城戰場而去。
“大將軍,突圍的軍隊不是全軍覆沒了嗎?難道顯甫(袁尚)和孟謙(袁微)他們……”辛評眼露疑色,小心翼翼地說了一半話。
接著覺得這樣問十分不妥,把後面的話又收了回去。突圍軍隊如果全軍覆沒了,李弘應該從俘虜的洛陽大吏中知道袁紹已經死去的訊息,但為什麼他竟然不知道?
難道袁尚、袁微突圍成功了?不管他們是否突圍成功,自己都在皇宮內堅守了三天,兌現了承諾。
將來即使碰到袁微,也沒什麼可慚愧的。皇宮內有很多無價之寶,尤其是東觀、雲臺內的數百萬卷書籍典章,無論如何都要保全。
另外宮內還有五千士卒,八千多輕重傷卒,四、五萬民夫,自己如果不投降,極有可能玉石俱焚,這對大漢是致命的打擊,自己將成為千古罪人。
我投降河北是為了大漢。就算袁紹還活著,他也無法怨恨於我。
“當天晚上天太黑,你們的人又臨時改變了突圍方向,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結果有部分軍隊成功逃出了包圍。”李弘揮揮手,毫不在意地微微笑道,
“目前我們正沿著洛水河西上追擊,不出意外的話,我們將在青龍山和宜陽一帶包圍他們。”李弘不敢說真話,他目前還不能肯定辛評投降的誠意。
在辛評和叛軍沒有撤出皇宮之前,他要儘量讓辛評和叛軍將士感覺到安全。
辛評聽得出來李弘在騙他,但他現在已經無所謂了。就算自己帶著軍隊撤到北軍大營後被北疆軍全體坑殺了,他也認命了。
袁紹已經死了,許許多多的兄弟朋友都死了,當今天下已經沒人可以阻擋李弘平定天下的腳步,將來李弘篡漢也好,做一代權臣禍亂社稷也好,和自己都沒有關係。
自己活著和死了,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以自己的家世,以自己的地位,在袁紹屍骨未寒的時候馬上投降敵人,已經是聲名盡毀了,穎川辛家將為此蒙羞,引以為恥,自己也將遭到士人的唾罵,生不如死。
叛軍陣營也好,河北也好,都沒有自己的存身之地,沒有人會信任自己、重用自己。
為了活著,自己只能選擇留在河北,苟延殘喘,飽受欺凌和恥辱。這就是投降變節的代價。
辛評心灰意冷,告辭李弘而去。右衛將軍張燕親自趕到南城戰場,督促各部將士仔細尋找袁紹的屍體。
此時戰場上的大部分屍體已經被掩埋。洛水河上的浮屍經過連續兩天的打撈後也幾乎絕跡。
重新挖開墳冢顯然不現實,張燕和蔣濟為此很頭痛。辛評既然說袁尚把袁紹的遺體帶出了城,那袁紹的遺體一定在南城戰場上,但士卒們從袁尚戰死的地方開始搜尋,搜尋了大約一里範圍的地方,都沒有任何發現。
到了黃昏,還是沒訊息,張燕很無奈,對蔣濟說,回去告訴大將軍,就說沉到水底,找不到了。
蔣濟大喜,連聲答應,他巴不得了。兩人正要回城,王當派人急告,找到袁紹的遺體了。
陳琳在混亂之中,帶著袁紹的遺體逃進了靈臺。靈臺是三雍宮之首,乃本朝觀測天象,祭祀天地神的地方,建築宏偉,佔地很大。
當晚戰場就在三雍宮一帶,陳琳和一隊衛士護著袁紹的遺體逃到了靈臺。
這隊衛士後來戰死,而陳琳因為對靈臺熟悉,帶著袁紹的遺體躲在夾壁牆裡躲過了一劫。
今天他餓得頭暈眼花,不得不出來投降。李弘聞訊,非常高興,命人將袁紹的遺體裝殮入棺,其它諸如袁尚等人的屍體則直接葬到北邙山下。
四月初七,辛評、荀諶率軍投降,北疆軍順利佔據南、北兩宮,並由後將軍玉石率軍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