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就是要動員普通百姓的力量,在一些水患多發的地區,採用以工代賑的方式。
在水患發生之前,或者水患發生之後,建造大量的農田水利設施,以蓄水為主。
修圍、浚河、置閘,這三者之間,更是要如同三足鼎立一般,缺一不可。
要看清問題的主要矛盾,不能夠從次要矛盾入手。
洋洋灑灑的寫了幾百字之後,時間已經是過去了半個時辰。
策論的時間比其他兩科都要更久,一共是四個時辰,也就是一個白天的時間。
兩個問題也是需要深思熟慮的,和詩詞,經義有著很大不同。
在將這個問題寫完之後,徐漢良便看向了第二個問題。
而這第二個問題,問的則是更加奇怪,關於農民起義的治理。
在見到這個問題之後,徐漢良的腦海之中,就已經是湧出了很多的答案。
作為歷史老師,其實他對於這些問題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格外熟悉。
畢竟自己身為後世之人,所以能夠看到很多這個時代看不到的。
徐漢良抬起自己的毛筆思考了半晌之後,最終還是決定下筆。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有著標準答案的。
地方官在遇到這種事情之後,正常來說就是以招安為主。
宋朝很多的農民起義之所以發生,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想要招安。
普通的農民想要做官的話,透過讀書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一旦農民起義之後,官府就會盡力出來安撫。
到時候不管是金錢,還是官職,官府也都會盡力的滿足這些。
除此之外,一旦是出現了農民起義的話,也是需要第一時間通知中央朝廷的。
但是這樣的一種標準答案,在徐漢良看來完全就是和糊弄人差不多,根本就是沒有講到切實之處。
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一個,那便是大宋自建立以來,其實就已經是有了晚唐氣象。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沒有均田地。
大量的田產基本上也都掌握在以前的大貴族,大地主手中。
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原因,所以說大宋的商品經濟才會如此發達。
多數的農民手中都是沒有田產,自然不可能透過耕種養活自己。
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要不然會成為流民,要不然只能成為市民。
如果想要制止農民起義的建立,那麼最主要的一個方面,還是分田地。
除此之外,對於官僚大地主的遏制,同樣是要作為一個重中之重。
對於這些方面,徐漢良本身就是有興趣的,所以說在寫起來之後,也是寫個沒完。
隨著策論的完成,徐漢良伸了一個大大的懶腰。
不得不說,策論其實還算得上是比較耗費精力的。
足足花了一個時辰的時間前說,才將兩篇策論給寫完。
在第一篇策論完成之後,徐漢良還稍微的看了幾眼。
但第二篇策論完成之後,徐漢良卻沒有多看一眼。
徐漢良自己都明白,自己所寫的這兩篇策論,或許和這個時代的背景,也都是有所不相符合的。
不過他已經是儘量的壓抑住現代的靈魂,儘量不讓自己寫的東西太過於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