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王賢嘆口氣道:“破百了……”
“長途跋涉,疲勞和疾病,這都是沒辦法的事,加上天又熱了,恐怕往後減員還得更多。”吳為嘆口氣道。
“不管怎麼說,戰士應該戰死沙場,現在卻倒在行軍路上,”王賢黯然道:“是我的失職。”
“大人這話私下說說也就罷了,若是傳出去,讓別的將軍聽到,怕是要生氣的。”吳為苦笑道:“我打聽過了,別的部隊,一萬人裡死二百,就已經燒高香了,甚至還有過五百的。”說著嘆口氣道:“加上民夫,幾千人死在行軍路上,這犧牲可真夠大的。”
“也不知何時才能見到瓦剌人……”王賢點點頭,鬱郁道:“就連我這種和平愛好者,都天天盼著能打一仗也好啊”
就在王賢感嘆,瓦剌人不知都躲到哪裡時,朱棣和他的將軍們,也在眉頭緊鎖,犯愁同一件事情……現在大軍已經深入瓦剌腹地,卻並未遇到過任何抵抗。朱棣不是輕敵冒進的邱福,自然意識到這本身就極不尋常。
“這說明,馬哈木要麼在集中力量,準備在某個地方和我們決一死戰;要麼帶著部族逃回大西北了。”安遠伯柳升沉聲道。
“嗯。”朱棣點點頭,下令道:“把博羅布哈請來。”
不一會兒,一個瓦剌貴族被帶進皇帳,跪地向皇帝請安。他的部族是朱棣沙城閱兵之後,來投降大明的五個瓦剌部族之一,因其來的最早,而且是把全族都帶來了,朱棣很是高興,命其隨軍出征,以備顧問。
“博羅布哈,朕來問你,馬哈木有沒有撤回大西北的可能?”朱棣沉聲問道。
通譯把皇帝的話傳給博羅布哈,又把後者的話翻譯給皇帝聽:“他說,不可能的,在他來棄暗投明之前,馬哈木已經傳檄各部,說要與大明戰到最後一人,絕不會丟成吉思汗的臉”
博羅布哈又補充一句,忽蘭忽失溫傳說是成吉思汗的皇陵所在……
“這麼說,他不可能逃回大西北?”朱棣眼前一亮道。
“大話已經出口,要是不打一仗就逃,他還有什麼威信可言?”
“不錯。”朱棣深以為然,沉聲下令道:“傳令斥候營,把所有的探馬都放出去,將搜尋範圍擴大到百里”
俗話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僅僅兩天後的六月初三,前軍的都督劉江傳來彙報說,前鋒已經抵打康哈里海,無意之間現了瓦剌軍隊,他立刻動進攻,將全軍擊潰,並抓到了俘虜,據俘虜交待,馬哈木就在此去百里的忽蘭忽失溫,且毫無準備
得到訊息,皇帝身邊的文臣武將都十分興奮,他們已經走了太遠的路,實在不想再毫無意義的走下去了,哪怕是要戰,就戰個痛快吧
然而朱棣在這個訊息後,卻不喜反憂,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對於馬哈木就在眼前,他是相信的。但要說大軍這都深入草原幾個月了,馬哈木他們還是毫無防備,打死他都是不信的。
最後朱棣判斷,瓦剌軍隊已經做好了決戰準備,正等著明軍一頭撞上去,所以下令軍隊不可輕動
將領們得令後,全都十分沮喪,但是誰敢質疑皇帝的決斷?更不要說違背聖旨了。可出人意料的是,沒過多久,朱棣又變卦了,下令大軍即刻開拔,立即兼程前進,將領們自然十分高興,卻又不明就裡,不知道皇帝為何會下這一前一後,兩道自相矛盾的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