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似乎正要說一些什麼的時候,站在一旁的護衛之中,有名年歲較長一些的,忽然咳嗽起來。
張濟一愣,轉頭看去。
只見那名年長護衛,一邊用手搭在一名年輕護衛的肩頭,一邊像是岔了氣一樣的咳嗽,漲得臉色有些發紅……
張濟看著,忽然心中一跳!
跟著張濟的老卒,歲數大一些的,當然是一切都是張濟做主,張濟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也是西涼常見的模式,同樣也是大漢原有的習俗。
而另外一些護衛麼……
將主。
既是將,又是主。
大漢末年,是體制崩壞的年代,這種體制,自然也就包括了兵制。在大漢初期,徵兵制是主流,並且造就了漢武帝驅逐匈奴,決戰漠北。
徵兵制在西漢初中期,中央集權力量尚能控制地方的情況下,無論是州郡兵還是中央軍,都還能完全服從於中央的命令。大漢王朝也因為這樣一項制度保證了足夠多的兵源,看起來非常完美。
然而,這個制度也隱藏著極大的缺陷和隱患。
很簡單,假如是邊境地方的一個將領,去年一年費了老鼻子勁,剛讓這些莊稼漢熟悉了戰場環境,教會了他們列陣和基本的行軍指令,之後準備大展身手,痛擊敵人。結果第二年來到了,你去年教會的這些士兵服役期已經到了,得全部解甲歸田回去種地,你只能帶著地方上新調的兵去對付洶洶而來的敵人……
新兵,在強橫的敵人面前,自然是不堪一擊。
兵敗了。
朝廷派人追責。
這能是朝廷制度的問題麼?
肯定是將領的問題!
秋後問斬。
定秋後的原因,就是看你有沒有什麼關係啊,小錢錢啊,可以疏通什麼的,就像是後世米國官員酒駕出事故了之後,總是第二天才測酒精度一樣,總要給官吏一點時間活動下的麼。
當然,如果活動不了,那麼該殺頭也別怨。
不僅如此,這種兵制不但極其依賴對外征服戰爭的極大需求,也需要強有力的中央的集權程度給予強有力的支援。一旦中央集權程度開始削弱,地方的軍隊就開始逐步荒廢,因此到了光武之後,募兵制度就逐漸的抬頭,從此將主部曲私兵,就成為了軍閥滋生的土壤。
後世有人說漢代文武不分家,實際上要加一個限制,漢早期。
漢末期的時候,因為兵制的問題,其實朝廷也意識到了募兵制對地方上軍閥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土壤,對此也是有所防範,最常見的就是郡國兵或者州郡兵,由地方太守掌控指揮,但是地方太守不會加將軍號,同時將軍也無法兼任地方官,文武之間的區分開始形成。
不過,現在有些不一樣了……
之前大概誰都知道有問題,但是沒遇上大事麼,所以都『不急』。
而當下,不能不急了……
尤其是看見關中風騷的身影,在斐潛影響下,大漢當下,曹操和孫權也在進行兵制的探索和改革。
和斐潛的變種徵募制度不同的是,曹操推行了『士家制』。這種兵制,在歷史上的魏晉時期成為了主要模式,而後世所謂『士兵』之稱,便是由此而來。
簡答來說,就是給個名頭。
畢竟在大漢當下,『士』這個稱號,還是很不錯的,所以曹操就表面上寫作『士』,實際上底下是『奴』,士兵們以『士籍』的名義納入管理,在『士籍』中的人口只能成為軍事人口,無法轉業從事其他職業,並且在籍內的所有人口,都服從於軍事的需要,從事作戰、耕作等一系列任務。
這些兵制,並沒有完全統一,因此不管是關中,還是山東或是江東,其實都是多種兵制並行。
張濟此處當然也是如此。有早期的認主的部曲,有後來招募的私兵,還有中央補充輪崗的職業招募兵,以及地方上徵調的普通兵……
因此最開始的時候,張濟大大咧咧的說都是心腹,其實麼,不全部是,或者應該說不完全都是。尤其是斐潛在長安的講武堂設立,每年都會培訓大量的中低層軍卒之後,將領身邊的護衛,就不完全是自行招攬的了。
這一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