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後世美蘇也親自驗證過。打敗阿富汗非常簡單,麻煩的是統治阿富汗。
現在還沒有驗證過,大家看到的只是阿富汗政府的力量,兩個英軍正規團已經是綽綽有餘。
軍事的問題,還是小問題。只要有錢,沙皇政府就無所畏懼。
翻開歷史書就會發現,財力是俄羅斯帝國最大的短板,除了某一個特殊時期外,俄國政府就沒有不缺錢的時候。
因為農業稅允許繳納實物的關係,糧食出口就成為了沙皇政府最重要的一筆收入,佔據了出口貿易總額的一多半。
這次農業危機,就是老大、老二、老三在博弈,作為歐洲第一大原糧出口國的老四,俄國人完全是受了無妄之災。
糧食出口收益減少,並不是說出口的糧食總量減少了,而是國際糧食價格下跌了。
不管怎麼說,英國人的糧食自足計劃、法國人的大農場計劃,還是有一些成果的。
雖然兩國每年進口的糧食總量只下降了微不足道的一兩個百分點,但反應到國際糧食銷售市場上仍然是恐怖的。
市場整體處於供大於求,原糧交易價格自然是大跌。糧價跌了,沙皇政府的錢包,自然也只能跟著受傷了。
沒錢是打不起仗的,在這種背景下,掌管政府錢袋子的財政大臣,被動成為了俄國政府中反戰派的領袖。
陸軍大臣帕拉德魯·瓦爾德不為所動道:“政府財政惡化,那就更要進行這場戰爭了。
只要我們的計劃順利,先奪取中亞,未來再攻佔印度,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發動這場戰爭,政府財力不足的問題,只是暫時性的,財政部可以想辦法去籌措。
要是不進行這場戰爭,我們永遠都擺脫不了財政困境。”
沒有毛病,英國人每年從印度掠奪的財富,都比沙皇政府的財政收入高。
真要是奪取了印度,沙皇政府面臨的財政困境,確實可以迎刃而解。
或許是在西進中吃到了苦頭,誰也不想再來第二次了,俄國軍方基本上都南下印度的支持者。
這一觀點,在沙皇政府中也不乏支持者。
畢竟執行南下奪取印度的戰略,要面對的敵人只有英國人一家;而西進歐洲的戰略,要面對的敵人卻是所有歐洲國家。
對上英國人,就算是失敗了,他們需要付出的代價,也非常有限。
英國人再怎麼開掛,不可能一路沿著中亞打進西伯利亞,他們有得是機會捲土重來。
西進歐陸就不一樣了,萬一操作失誤,遭到了歐洲各國的群毆,那後果就嚴重得多了。
輕則損失慘重,落下個元氣大傷、半身不遂,重則還有可能直接亡國。
從這方面來說,普俄戰爭對歐洲世界是有意義的。打醒了貪婪的北極熊,為歐洲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做出了傑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