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字文若。荀彧是三國時期很有名的一個謀士。位列曹操的前期五大謀士之一。(五大謀士分別是:郭嘉,賈詡,荀彧,荀攸,許攸)。
荀彧是潁川人。出身於當時很牛逼的一個家族——潁川荀氏。當時和汝南袁氏同為貴族家族。
荀彧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可以看出荀彧在曹操陣營中,特別是曹操的謀士勸群眾威望之高。無人能敵。
而荀彧最早不是效力於曹操陣營的。荀彧最早是袁紹的謀士。
這要從荀彧的一生說起。
荀彧早年被稱作“王佐之才”。這個響亮的名分是南陽名士何顒首先稱呼的。
荀彧年少的時候便是一個才子。當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的時候,才首次稱讚荀彧為“王佐之才”。
這個“王佐之才”也並非虛名。
永漢元年(189年),荀彧被舉孝廉,任東漢王朝的守宮令。
守宮令其實就是在皇帝旁邊,掌管皇帝的筆,磨,紙張等物品的一個官職。
荀彧在當上守宮令不久,這時候董卓來了。
董卓廢少帝劉辨,立獻帝劉協。並且自任相國。這跟曹操做得一個勾當。
董卓的一系列政策,讓荀彧做這個守宮令很不舒服。於是,荀彧就決定棄官歸鄉。
荀彧歸鄉回到了哪?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潁川。
荀彧回到了潁川。他對家鄉父老們說:“潁川是四戰之地,如果天下有變,那就會經常受到侵略,應該早點離去,不能在此久留。”但是有些歸鄉人們多數是懷念故土,不願意離去。
就是在這樣的亂世當中,荀彧看到了潁川也並非自己所能留下的。因為這裡隨時會遭到戰爭的危機。
這時的冀州牧同郡韓馥在得知荀彧的情況之後。於是就派人去接荀彧,但卻沒有人相隨。
這時候荀彧只能獨自率領著自己的宗族們遷至冀州避難去了。
到了冀州之後,這時的冀州已經是袁紹的地盤了。
袁紹知道荀彧來了。便把荀彧奉為上客。
這時荀彧的弟弟荀堪和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的手下效力。而荀彧則是慧眼識人。荀彧認為袁紹是最終不能成大事的人。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離開了袁紹去轉投正在“成長期”的曹操。
曹操這時正需要人才,一見荀彧來投奔。大大地高興了一把。並對荀彧說道:‘’這是我的子房啊!”於是剛到曹操這裡的荀彧。就被曹操任命為別部司馬。荀彧這時才二十九歲。
荀彧剛到曹操那裡,便得到了曹操的賞識。
當時董卓威陵天下,曹操就問計於荀彧,荀彧說道:“董卓的殘暴已經超出常理,一定會因禍亂暴斃的,不會有什麼作為的。”
後來,荀彧給曹操出了許多的計策和謀略。相繼打敗了陶謙,張邈,呂布等人。為曹操以後統一北方,成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建元元年(196年),曹操擊敗了黃巾軍。七月,長安之亂剛剛結束。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從長安返回了洛陽。
在要不要逢天子建都許縣的問題上,曹軍內部發生了爭執。在多數人不同意的情況下。
荀彧給曹操上了一個定心劑。
荀彧的話說到曹操的心裡了。
於是曹操認為荀彧言之有理。於是就開始了迎奉天子的程式。
這可以說是荀彧勸曹操奉天子的諫言。
荀彧在曹操軍中後期基本上很少隨軍出征。這大概就是“曹在前,荀在後。”的緣故吧。
很多人不太認識荀彧。為什麼?因為曹操出去征戰時。只有荀彧留下了。荀彧在幹什麼?他在排程籌劃。曹操的軍國之事。
曹操每當外出征戰的時候,可以放心地打仗。為什麼呢?因為有荀彧這個後臺。
荀彧可以說是曹操的“第一謀士”或“首席謀士”。因為荀彧的智慧不單是行軍打仗上的。而且他治國理政也別有一套作為。
而且,荀彧還幫曹操舉薦了很多賢才,人才。比如說後來的曹魏第一大奸臣——司馬懿,就是荀彧親手舉薦的。
不說荀彧對或不對。反正荀彧有一個識人的“千里眼”。
而且荀彧在每當曹操舉棋不定的時候。屢屢向曹操獻出自己的良策。而且曹操總是滿意的。
比如曹操與袁紹的官渡大戰前。就是荀彧屢次上良策給曹操。曹操才放心地去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