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應該算是三國時期東吳軍界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了。
周瑜自小與孫策交好。與孫權的哥哥孫策,一起聯手征戰多年,平定江東。建立了東吳的基業,功名蓋世。
後來,周瑜又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
周瑜為東吳政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而就是這樣一個風度翩翩的浪子。卻三十多歲就死了。實在是讓人嘆息。
那周瑜是怎樣死的呢?正史和《演義》又有什麼區別呢?
關於周瑜之死。正史上和《演義》是有不同說法的。
大家都應該知道,《演義》上說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而正史上卻不一樣。正史上說周瑜是自然病死的。
那周瑜到底是怎樣死的呢?
我們先從正史上來看看這個問題。
周瑜死的時候,年僅三十六歲。死在哪裡?答案是巴丘。那周瑜是怎麼死的呢?
我們還要一點一點說起。
劉璋在擔任益州牧的時候,被張魯侵犯。
周瑜自赤壁大戰以後,一直為孫權獻策。這次周瑜看準了時機。又準備向孫權獻策。
這次周瑜專程去見孫權。請求下令討伐巴蜀地區。就可以從襄陽出兵攻打曹操,也許還可以得到北方的地區。孫權覺得可行,就同意了他的策略。
孫權勸說劉備一起出兵攻打巴蜀地區,劉備聽從部下的進言。對孫權這樣答覆:“我很贊同一起討伐巴蜀之地的策略。可是我的屬地剛剛建立,現在還沒有兵力可以出啊!”
這時周瑜趕回江陵,去部署攻打巴蜀的相差事宜,中途的病死在了巴丘,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死後,孫權知道後,聽聞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於是孫權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的時候,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孫權稱帝后,對公卿說:“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之前,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併兼任南郡太守。並讓他屯兵於江陵。
赤壁大戰後,周瑜曾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孫權則認為曹操在北方仍需牽制,又認為劉備恐怕難以控制,所以沒有采納。
作者個人認為,周瑜的死與他的心情有關。再加上之前討伐曹仁的時候中了毒箭(流矢)。這樣一來,周瑜在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打擊。使周瑜得了重病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那周瑜的心情是什麼樣子呢?作者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下面幾點原因。
第一點,周瑜在赤壁大戰應該立首功的。這一點在正史上是得到承認的。或許是因為《演義》的渲染。說諸葛亮什麼什麼功勞大之類的。那都是瞎編亂造的。正史上,周瑜確實是立功最大的一個功臣。可是,後來,可能是因為赤壁大戰。周瑜操勞心思。身疲力竭的。為他後來的病死埋下了伏筆。
第二點,這一點我覺得是東吳在赤壁大戰勝利後沒有撈到什麼便宜。反而讓劉備等人佔了很大的便宜。這使周瑜也是心情沉重。再加上南郡這邊防禦壓力很大。使周瑜心思疲憊。
第三點。周瑜後來給孫權提出了很多對東吳有利的建議。而孫權都沒有采納。
周瑜是恨劉備的,而孫權則是在觀望。這使周瑜更加焦慮不安。最後只能病死在巴丘。
這是作者分析的幾點心情上的原因。身體上就是周瑜肩上中了流矢,就大病不已,成天躺在床上養病。
據說三國時期的流矢都含有一些劇毒,一中流矢,生命就危在旦夕了。
這更何況是周瑜大都督呢?
這就是正史上記載的周瑜之死。
那周瑜之死在《演義》上又有什麼說法呢?
在《演義》中,諸葛亮曾經多次對周瑜下手。像我們都知道的。諸葛亮智激周瑜,三次氣周公瑾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