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不合四六 (第2/2頁)

李承乾的態度也惹怒了下面的大臣,高季輔就是其中一個,高季輔是中書舍人,他的很多政治主張其實跟張玄素一樣,都是講究簡政治國的,歷史上也是因此被李世民所推崇的,之前在岑文字給李承乾小鞋穿的時候他曾替李承乾說過話。

高季輔當時覺得李世民待李承乾過於苛刻,現在他認為李承乾走上了邪道,所以他要諫阻李承乾。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太子殿下身為國之儲君怎麼開口閉口就提‘利’字。老臣說太子殿下的諭令聽著怎麼覺得不舒服呢,原來這後面都是‘利’字。

太子殿下身為儲君應當以仁孝為本豈能提利……”

“夠了!”李承乾大喝一聲,冷冷地掃視一圈殿上大臣,一個字一個字地道:“孤王為國家為百姓謀利,正大光明,我華夏一族歷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成康,哪一個不是為百姓謀福利才得百姓推崇的?

不說利,不說利憑什麼讓百姓不種更賺錢桑麻而去種糧食?

這朝中就有關中大家族的人,比如左庶子于志寧家有良田數萬畝,你問問他家裡的田的都種的是什麼?”

于志寧不想李承乾會突然提到自己,說實話他家良田數萬畝並不是什麼秘密,他自己就經常對別人說他家有良田不需要什麼俸祿。

可是在這大朝上被李承乾突然這麼一問顯答什麼都不好,如果說是都種了糧食,那顯然是假的,但說實話他不是成了趨利的小人嗎?

看著滿朝大臣看過來的眼光,于志寧紅著臉吭哧了半天才吶吶道:“臣一向忙於公務,家中田畝都由族人代為打理,至於去年種了什麼臣卻不知道。不過今年臣定當嚴誡家人把家裡良田都種上糧食。”

一直冷眼旁觀的李世民看著于志寧說話的神情讓他想起了長孫無忌轉述的李承乾的話“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為營三窟之計”。

李世民心中忍不住失望。

李世民能看出來,其他大臣如何看不出于志寧所言不盡不實,而且關中缺糧又是事實,即便是于志寧能令家中都種糧食,那其他人呢?

李承乾聽了于志寧的話面無表情俯視著殿上的大臣感嘆道:“可惜啊!像左庶子這樣高風亮節之人天下還是少啊!還需要朝廷以利趨之。”

高季輔卻不為所動,依舊梗著脖子道:“太子殿下所慮當然是歷代聖賢所慮,但所行卻非歷代聖賢所行,下民趨利忘記根本,朝廷自當下旨強令他們種糧自可,何須高價收糧,使物價騰貴,天下不安呢?”

“好啦好啦,此事一時半會也議不清楚,今日乃是元旦大朝,如今時已過午陛下也該賜宴了。此事就等過了初三各衙開印再議如何?”長孫無忌出來打圓場,他和于志寧一樣出身關隴貴族軍事集團,他和親族的良田也都在關中,今年春天種糧那是一定的,至於是李承乾的高價收糧,還是朝廷下旨強推種糧,那真還有得商量。

“傳旨賜宴!”李世民連忙回應道。

“陛下那太子殿下的諭令?”高仕廉荒忙問道,實在是這道諭令主要就是下給尚書省的,他不問清楚不行啊?

這也是初唐的一個特色,唐朝皇帝的旨意有詔,制、敕等這些要下去都要透過中書省擬旨,門下省稽核,尚書省執行,一些旨意是可以直接封還的。

但皇太子下的“令”,親王下的“教”稽核卻相對寬鬆,這是武德年間留下故事,在武德年間李淵對政權把屋較松,大權落在三個兒子手裡,所以當時李建成的‘令’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教’並行於天下,十分混亂,地方上究竟聽誰得就看誰有本事了。

所以現在李承乾能夠繞開中書,門下直接下‘令’也是得益於當時留下的傳統。

這份太子“令”應該是自武德九年李建成死後第一份由皇太子獨立下的正式的‘令’。

高仕廉一問,滿殿大臣都看向李世民,東宮這份涉及天的諭令到底執行不執行?

李世民看著大臣關切的目光,又看看李承乾。

李承乾此因為傷口一動到就會隱隱作痛,堅持了幾個小時了臉色有些蒼白。

在李世民看來這封諭令直接執行顯然是有問題的,但是李承乾所提出的問題也必須解決。

還有他剛下旨允許李承乾參政,如果直接駁了李承乾的諭令,那對李承乾威信也是打擊不小。

李世民幾經思量,才裝做不屑顧地道:“這篇諭令連四六不合如何下發,待太子和中書省重擬一篇合於四六的諭令再行下發。”

四六是指的是文體,就是要有四個字和六個字的句子組成的駢體文。

李世民不提諭令內容,直接說是文體問題,這就給下面的大臣很大這個想象的空間。

最新小說: 從無限開始征服萬界 世嫁 獸世:星際萬人迷警報 快穿之在年代文裡做自己 快穿之小公主的異世之旅 穿書假千金作威作福 穿成惡毒反派後,全員重生了 綜影視之為你而來 蜉蝣託我觸青天 讀心吃大瓜,炮灰們集體發瘋啦! 賭我做個好神明 路人甲,但相親相到主角 重回九零好時光 全星際都在等我掉馬 驕美人[九零] 超脫在幻想世界 星際爭霸的星際世界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大宋文豪 燃燒的密碼